楷书版未量产的原因

楷书版未量产的原因

浙江楷书版为何未能量产?从浙江再度设局后海关编写的贸易总册中可看出端倪。根据光绪二十九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对新厂开制时间及状况的记录“4月间杭州之铜元局开制当十铜元,以一台机器每日出铜元12万枚,初时每鹰洋一圆可换铜元110枚,以期人之乐用也。继而减至每圆100枚,后知仍有违禁运往上海者,因该处市价每鹰洋一圆只可换84枚也,故于7月间又减至每圆90枚”可知,清末民间以当十铜元为小额交易的主要通货,有一段时间由于铜价上涨,银币相对处于贬值状态,制造铜币的利润高出约3倍,因各厂皆赶工生产铜元牟利。此后海关连续3年皆有详尽记录这种情况,当时海关负责编纂《贸易情形总论》的造册处税务司马士(H.B.Morse)说“各厂无暇制造银圆之故,即为赶制铜元”。马士在中国海关任职35年,1904—1908年就职于海关造册处,1909年退休后成为西方研究中国外交关系与汉学的著名专家。马士也收藏中国钱币,其中部分藏品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将文献对照之后可知,浙江造币厂再度筹办且向国外订购机具时,伯明翰厂即雕制不同币模并试制数套随机器一同送交。而浙厂开工后却因生产铜币更有利可图,遂大肆滥造,从而影响了银圆的生产;浙厂急于开工赶制铜元,而银圆则因市面已有充沛鹰洋可用,自制银圆计划被冷落而终遭弃置也不足为奇了,因此,用“生不逢时”来形容浙江光绪元宝楷书版未被采用,再恰当不过了。

I-10-12

浙江楷书版七钱二分币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