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一两银饼——上海银饼
2025年10月14日
中国最早的一两银饼——上海银饼
1856年(咸丰六年)11月29日英文《北华捷报》报道,上海道除推行鹰洋外,亦采用土法制造一两重银饼来流通,但此举对商业不会发生影响,因为每月只能生产3000枚。泉界首先关注此事的是早年来华、协管墨海书馆而热衷收藏中国钱币的英国人伟烈亚力,他于1857年底在上海文理学会以“大清国硬币”为题发表研究心得,并登于次年会刊上,提到“当伪品混入流通后,民众对新币的信心迅即消失,目前已经很少出现,只能在收集的情况下找到”。

V-3-01
“商郁森盛·匠平正造”最为罕见
此一两重银饼的面文有“上海县”及“足纹银饼”字眼,因而俗称“上海银饼”,它是中国早期银饼中唯一详细记载制作时间、发行缘由及制作过程的。除了在铭文上有明确的标示外,还要归功在华洋人的记录。创办上海第一家西式医院仁济医院的英国传教士兼医师雒魏林于1861年伦敦出版的《在华医药传道纪事》书中叙述上海银饼制造及流通的情况:“这种银饼因质软不经用,制作程序繁杂,在交给民众后,无论数量多寡即被回炉熔化成传统银锭,其结果就是停产。银饼圆坯经逐一称重,过轻或过重都立即回炉,合格则用锤子打平并用锉刀修整,然后送去压印……,压印模具乃方形钢材雕刻而成。压印时用一块重约200磅的花岗石,从高约十呎的木架垂直落于模具上。窄钢槽上刻有交叉形花纹,工匠在银饼顺着滑槽溜下时用木锤敲打,使钢槽上的花纹转印至银饼的边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