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南昌造币厂
2025年10月14日
(8)南昌造币厂
南昌造币厂设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专造铜元,曾停办多次。1925年武昌造币厂因赶工不及,委托该厂制造“大头”250万枚,于同年9月交货,可能是“9年版”。次年11月,北伐军占领南昌后废厂。
其他如成都、重庆、甘肃、康定等造币厂及苏区均生产过“袁大头”。
以上资料中,有案可查者数量约9.9亿枚,其他造币厂在1915年到“废两改元”期间,产量最大的是成都造币厂,但其生产的是“大汉银币”,中央政府直到抗战时才真正控制四川地区。
在“袁大头”停产的最终日期上并无定论。奉天造币厂在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后停产;甘肃在1931年(民国20年)以后仍有生产。1949年(民国38年)中期,因通货极度膨胀,被迫恢复银本位币制,云南亦曾生产袁头大洋约53万枚,当年9月9日的《中央日报》曾刊载此发行公告。另据了解,当时广州造币厂除生产船洋、“小头”外,也曾制作“大头”。尔后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都及沈阳曾分别新造一批相当数量的“大头”,以供西藏地区使用。
综合各方统计资料,“袁大头”的总产量超过10亿枚,是中国近代数量最多、流通最广的银圆。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银圆与大头相比,难有匹敌者。耿爱德估计则为7.5亿枚以上,耿氏对我国钱币研究透彻,结论亦多准确,他的这一数字尚属保守,可能耿氏认为上述10亿枚的统计数字中还包括后制版北洋及江南龙银而将两者剔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