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机器局的创立与“吉林厂平”银两币

I-7-01
“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厂平壹两”,产量仅198枚,大珍
光绪初年时,因传闻沙俄将派舰队东来侵袭中国沿海,为防止沙俄觊觎东北,朝中遂有设船厂于吉林的提议,钦差大臣吴大澂于光绪七年(1881年)奉谕筹办吉林边务。奏准后朝廷拨银10万两在省城外松花江北岸设机器局,调津局宋春鳌总理局务,次年国外机器运到,厂房则于翌年完成。两年后又增建洋火药厂,规模逐渐完备。该局向来不雇洋员洋匠,全由国人自行管理,经营绩效良好,外人参观时评价甚佳。
当时吉林地区制钱缺乏,商铺私帖流行,造成银价高涨、物价上扬,影响市面交易。光绪十年十二月时,吉林将军希元向朝廷报告已试制银钱行用,从军饷中提取白银5000两,交机器局制造面额为一两、七钱、五钱、三钱、一钱等以“两”为单位的5种银两币。其中,一两币正面上刻圆形“寿”字,中列方格,内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3行共12字,双龙环绕;背面亦为方格,内书“厂平壹两”4字;四周各有一满文,左为“吉林”、右为“平”,上为“一”、下为“两”;地章饰有卷云纹,正背边饰均为圈点纹。三钱以下因币面空间不足,仅书“光绪十年吉林官局制”9字。满语中“吉林”即“船厂”之意,当地银衡习用厂平,故此套银两币俗称“吉林厂平银币”,图案与文字皆为金石名家吴大澂的手笔。吴大澂在光绪十二年底任广东巡抚,中国首枚仿西式银圆广东光绪元宝“七三反版”的币文亦由其书写,两者合一可谓美谈。
由于吉林地处偏远,且生产数量不多,外界并不清楚,因此这中国机制银币的鼻祖,数十年来湮没无闻。直到民国初年,意大利驻华总领事馆参赞罗斯在上海钱铺获得半两一品,并于1921年(民国10年)在调派汉口后于当地自费刊印名为A Tael Coinage for Kirin(《吉林银两币》)的18页小册之后,遂为国内泉界知晓。后张
伯在《泉币》创刊号透露曾在北京义启斋购得该币全套模具,后被伍德华得知,坚请割让,可惜此套币模后来下落不明。不过张
伯将该小册出版日期错记为民国4、5年间。

I-7-02
“厂平柒钱”,产量1071枚,罕见

I-7-03
“厂平半两”,产量1420枚,此枚中心有焊接痕迹,可能曾作为饰品之用

I-7-04
“厂平三钱”,产量866枚,罕见

I-7-05
“厂平弌钱”。“厂平壹钱”及“厂平弌钱”产量共825枚,罕见,“弌”字更稀少
根据机器局宋春鳌光绪十年十月二十三日(1884年12月10日)向吉林将军希元呈报之《机器制造局申请粮饷处奉谕发来银两制造银钱已完竣解交》,可知实际上粮饷处仅发来2000两。其制作明细如下:一两198枚、七钱1071枚、半两1420枚、三钱866枚、一钱825枚,共计4380枚,总值银1996两4钱。一钱银币有“壹”与“弌”两种写法,后者罕见。其余较明显的差异,可按龙背有无毛刺分“毛龙”及“光龙”两种版式,两者字体略有不同。另外,此光绪十年厂平系列有黄铜样及铅样存世。
吉林将军希元是先试造再向军机处呈样查照,奏请“广为铸发”,但军机大臣奉旨批了个“览钦此”而未置可否,此案最终不了了之。其奏折日期以公元论虽是1885年,但实际上早已制作,属先斩后奏,故其年份标示为“光绪十年”(1884年)也无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