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二角、一角银辅币

“龙凤”二角、一角银辅币

曾有以龙凤黻黼为图案的民国15年二角、一角银辅币大量流通,或许因其为辅币而不受关注,一般文章论述中较少提及,有幸吾辈在故纸堆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III-3-27/28

“龙凤黻黼”一角及二角银辅币

III-3-29

龙凤二角银辅币金样

报刊新闻中最早见于1926年(民国15年)9月19日北京《世界日报》,该报报道天津造币厂监督李厚祚,因调济市面金融,曾委托各银号钱庄发行龙凤图案一角十进新银辅币;由褚玉璞指令各机关一律按十进使用,违者严行惩办。接着有资料显示10月26日有二角银辅币上市,送各机关查照收受及各银行。由此看来,龙凤小洋是先制作一角,再制作二角,非同时发行。

同年11月7日上海《申报》刊载:因北京缺乏现银,天津造币厂运送新龙凤银辅币10万圆应变。次年6月8日北京《世界日报》报道:财政部以京津地区市面辅币缺乏,“饬令天津造币厂,即行开铸龙凤辅币,中华等银行共托铸五十余万圆”。同时当局为推行此十进制新辅币,隔月即颁发通令要求各县办理。随后又有报道指出“天津新铸龙凤币暴跌原因,成色质量低减……推行办法不良”,同年多次报道新辅币的流通遇到障碍,1928年2月5日该报刊出“财部训令造币厂停铸龙凤币,并严重取缔奸商操纵”及“辅币自前年发行以来,信用本来很坚固……”。龙凤小洋通行后,津厂管理当局贪图厚利,以低色充数,日产50000圆而每造万圆获利5000,终因供过于求,市价暴跌,每12角半才能兑得大洋1圆,在奸商炒作下最低时曾至15.5角,后来才逐渐回升。

又据1929年美国造币厂年度报告,1926—1928年间,天津造币厂总计生产了龙凤二角3528885枚、一角4124138枚。此数据也见耿爱德1939年发表在上海英文《中国杂志》上的《中国造币史》一文中。

虽然众人多说民国12年龙凤一圆主币因帝王色彩浓厚而没有进入量产阶段,却有以此为主图案的民国15年小洋大量流通,着实令人百思不解。固然事过境迁后再“以今论古”,未必能解释乱世中所发生的事情,笔者在《造币总厂》上看到一则记载觉得非常有趣,原文应来自报刊,摘录如下:“督直期间,褚(玉璞)续娶一房小老婆,又命造币厂为其铸‘龙凤呈祥’辅币,但因商家拒收,无法在市面流通,被迫回炉作废。”谜底揭晓竟是“褚玉璞小三纪念币”,不禁莞尔。这些看似市井传言的说法,有时还真能与史实相互映衬,不信者就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