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饼

光绪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饼

“黔宝”银饼有“光绪十四年”及“光绪十六年”两种纪年,前者另见半圆型,两种版式存世皆仅知数枚。昔时泉界大家如蒋仲川、施嘉干、张璜、马定祥及耿爱德等均视其为名贵之品。由于尚未见贵州地方文献中有所记载,其来龙去脉不详,众说纷纭。

清代沿袭了明代银两与制钱并行的币制,制钱官铸,民间不得私造。贵州黔宝局是雍正八年(1730年)于毕节城内开铸的,铜料因自产不足需从滇省购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黔宝局移至省城贵阳。咸丰、同治年间云南事变及太平天国运动使铜源供应不济,铜价上涨,铸钱中断。《贵州通志》载“光绪初,因滇铜缺乏,废贵阳宝黔局”,但没有注明哪一年废局。黔宝银饼的铭文是“光绪十四年”及“光绪十六年”,而贵州官钱局乃光绪三十四年设置,时间上难以符合。

V-4-01

“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饼之一

V-4-02

“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饼之二

仔细检视各黔宝银饼,可观察到其图纹的高点与地章齐平,此乃古代玉器之“大斜刀”斜面雕刻方法制成,并非由模具压印,故所见各枚均不相同且重量不一。手工逐枚雕琢之物难以批量生产,且贵州市面交易以小银锭为多,故制作黔宝的目的应非作流通货币之用。由“官炉造”字样来看,应是官方委托银匠制作。经查同治七年(1868年)贵州曾请洋匠麦士尼(W.Mesny)至黔修造大炮,稍后在省城贵阳南门外设置一所小型机器局,但创立时间无从查考,应与此没有关联。至光绪年间,当时贵州巡抚潘蔚曾在青溪开办一座新式炼铁厂,初期使用土炉,后从英国订购设备,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安装完成,该厂后因缺乏资金及原料,加上管理技术能力不足,于光绪十九年停办。推测制造“黔宝”的目的可能是纪念新式铁厂开炉的“吉祥钱”,此论正确与否尚待进一步考证。

V-4-03

“光绪十六年”黔宝银饼,罕见

V-4-04

“光绪十四年”小型黔宝银饼。“黔宝”银饼有“贵州官炉造”字眼,但并非模具压印,系以古代玉器之大斜刀方法逐枚雕刻制成,故所见各枚均不相同。仔细观察可看出其图纹之高点与地章齐平

V-4-05

西周凤龙纹饰玉佩。大斜刀雕成的西周玉器,拓片可见其斜刀的运用,粗细对比流畅生动,大斜刀琢法的成熟可能要到西周中期。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