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2025年10月14日
后 记
历史,是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我个人在收藏上走入机制币这个圈子亦复如此。幼年时收集自信封剪下的世界各地邮票开始,从中获得许多的乐趣与知识。后因学业及工作的忙碌而中断,等有暇再想重温旧时乐趣之际,邮票多半已改为胶版印刷,美感及质感远远不及传统的雕刻版印刷,遂觉无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生活无虑但谈不上富裕,父母省吃俭用之下,留下一些小本经营的周转资金,故年节给我压岁钱时曾以老银圆代之,把玩起来非常有趣。偶尔亲朋长辈出国归来也会赠送我少许外国钱币,更增加不少知识,饶有趣味。
我在校学的是机械工程,就业后的工作与此有关;在职期间又对研发及营销较有心得,习于零组件的制作流程与成本分析、产品的市场定位与区隔。当对集邮感到索然无味而要转移收藏项目时,由于兴趣广泛因此进行了一次自我评估,在衡量了自己的财力与专长之后,很自然地瞄准了对初学者而言门槛较低的钱币。当时自己对古钱看不出名堂,也求教无门;机制币则与个人专长可以搭上,相对较为熟悉能少走弯路。从此,选择以机制银币作为收藏主力,银锭为辅。
移居国外后,虽少见实物,然而拜科技进步及网络发达之赐,数据及文献较容易收集,且风险低,无伪品之虞;又发现洋人对中国机制币研究的成绩与资料均颇丰硕,改以搜集书籍及研究考证为主,币章收藏次之。
兴趣可培养,专业靠训练。我习于事先评估的作风,在收藏经历中从投资角度看是没能掌握时机,然而在研究方面,专业素养起了极大的作用。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的是内人刘晓佩全力的支持,以及家人孙瑜与孙仕桦的帮助,使我没有后顾之忧。撰写时鞭策我的同好先进,不计其数无法一一列举,在此致最大的谢意与敬意。
孙 浩
2011年10月,美国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