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8年袁像币模并非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代刻

民国8年袁像币模并非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代刻

泉界有一种说法,谓民国8年“袁大头”银圆的钢模系英国伯明翰造币厂雕刻,这种说法十分离奇。众所周知,袁世凯像银圆模具是开制时由雕工精湛的天津造币厂意籍技师乔奇担纲雕刻,他在民国8年时被解职,难道因雕刻师离去,中国就丧失了国币肖像“版权”而必须重刻吗?就技术层面而言,币面主图案不变,只是改年份不是件困难的事。当年广东七三反版先改成七二反版,再将英文改到背面时模具都是由粤厂自行处理的,若说身为总厂的天津造币厂无能力应付币模上纪年文字的改动,简直是匪夷所思。

1981年美国人史威尼的《伯明翰造币厂史》(A Numismatic History of The Birmingham Mint)出版,登载该厂档案室中存有民国8年“袁大头”钢模及样币,币面写有“1949”阿拉伯数字,因找不出其他相关事项的档案记录,故史氏并未作出结论,而在图片说明的年份旁加了一个问号。或许讹传自此而来。

事实上,1980年英国学者李察·伟德发表在英国Spink公司期刊《集币通报》上的文章已披露,根据皇家造币厂档案文献,1949年3月时,有一家伦敦的贵金属期货商至该厂洽询制作袁像及孙像银圆的可能性,该厂征询英国政府财政及外交单位,答复是“必须要有该国政府或其合法承接者同意之文件,才可代造钱币”,到5月时,另一家伦敦贵金属期货商也来接洽,皇家造币厂同意先进行刻模,声明若未取得中国政府同意则须将模具销毁。5月底时,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经理向皇家造币厂询问,是否可由中方供应钢模在该厂生产银圆?几天后,第三家伦敦期货商来洽商生产袁像银圆,这时已是6月初,之后所有联系中断。皇家造币厂则继续进行模具开发,并于8月份完成,到1949年12月时,该厂了解可能不会有进一步的行动后,即中止结案。由前述数据可以推断:伯明翰造币厂也是在类似情况下刻出民国8年袁像币模,除试制了几枚样币外,并没有量产,且时间是在1949年。故国内生产的民国8年“袁大头”,其模具并非伯明翰厂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