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1912年2月29日,北洋军第三镇因裁饷引发所谓的“北京兵变”(或称壬子兵变),3月2日漫延至天津后,造币总厂遭乱兵洗劫焚毁,后利用北洋银圆局(度支部造币津厂)旧址开办分厂,生产铜元。1914年重建后与裁撤的北洋银圆局合并为财政部造币总厂,俗称“东厂”,专造银圆。新建厂改用英国制造的机器,设备新颖但厂牌不明,尔后的袁世凯像新国币即在此生产。

由于原始文件的佚失及天津三厂关系复杂(参考北洋部分的“造币厂中的天津三局”章节),尤其北洋银圆局与造币总厂合并改分厂后易生混淆,统计数据难以分开,仅引用海关报告中此两座天津造币厂在宣统元年至民国5年(1909—1916年)“龙银”的产量记录如下:“一圆”77153042枚、“五角”1571258枚、“二角五分”1410000枚、“二角”7797642枚、“一角”7593493枚。此数据应包括“造币总厂”、“宣统三年”及民初后造版北洋三十四年七钱二分、民国3年袁世凯像银圆等。从数据中有“二角五分”银圆来看,铭文“宣统年造”所未发行的系列银圆亦在其内。

II-1-06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工前造币总厂高级主管合影

II-1-07

造币总厂鸟瞰

II-1-08

造币总厂开工时所用的压钢模机与印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