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中央银行”的“金币”
“满洲中央银行”曾制作“金币”多种,一般如耿爱德1954年著《中国币图说汇考》所载,认为是该行成立时所制。然而耿氏后于美国集币协会(ANA)1959年5月份的The Numismatist刊物上发表新论,指出正确制成时间是1944年,当时霸占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军部为加强支撑“满洲中央银行”的纸币,饬令大阪造币局制作足色“金币”一批,作为该行的货币发行准备。此批黄金的数量不详,据悉在次年日本投降后,苏联军队自东北的银行掠走价值约300万美元的黄金,按当时的国际金价换算,应在8.5万盎司以上,故可能大部分被苏军劫走。耿氏指出,这批金币虽由国家造币厂制作,尺寸、成色、重量精准,但未标示发行国家、面额或重量,也没有齿边之类的基本防伪设计,故其属性有待探讨。

VI-9-01
大福金章。1944年日本关东军令大阪造币局造“福”字金章。背面成色印记在下方,尺寸较大,重37克

VI-9-02
小福金章。背面成色印记在中心的“福”字金章,尺寸较小(30毫米),重31.25克

VI-9-03
富贵万年金章。成色印记在背面中心,尺寸较小(30毫米),重31.25克
目前发现的存世实物,重量上只有31.25克及37克两种,前者的重量依据应来自国民政府1929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权度标准》,该标准规定重量计量以公斤为标准并与市斤通用,即1公斤等于2市斤,1市斤为16两,1两为31.25克。按这些“金币”正面汉字的不同、背面24K/1000成色印记形式的差异来区分,共计10种版式,其中以正面“禄”字最少,耿氏仅辗转获得一幅由大阪造币厂厂长提供的素描图。由于这些“金币”的详情是在其著作出版后获悉才撰文公开,故此信息并未在国内广泛流传,国内一般仍以为是抗战前所制。
“满洲中央银行”的纸钞发行准备用“金币”,以“福”字较多见。虽成色、重量精准,但设计简单,亦无精致图案,因而极易仿造,收藏者应仔细比对,慎防伪品。

VI-9-04
由大阪造币厂厂长提供耿爱德的素描图,以正面“禄”字章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