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壹两”的来龙去脉

“上海壹两”的来龙去脉

香港造币厂在罗便臣的策划操办下,向英国购置机器于1866年5月7日正式开张。港厂规划之初,原本是想以该厂制造的银圆占地利之便来取代墨西哥银圆,但港府错估形势,未考虑到民众倾向使用熟悉的货币,对新制的香港银圆并未全盘接受。这座耗资45万圆的造币厂营运后恰逢景气低迷,月收入只有1万圆。当新任港督麦当奴(Sir Richard Macdonnell)了解到这座造币厂的规模远超出其自身需求时,就想把产品卖到内地,并企图垄断市场以谋取最大利益。

V-5-01

“上海壹两”无外射线版。“上海壹两”分无外射线及有外射线两版。无外射线者纯属样币,极罕见

V-5-02

“上海壹两”有外射线版。曾批量生产随即销毁,数量虽稍多但也稀见

1867年香港造币厂刻模试制了一套样币,为了更容易使中国政府接受,正面采用象征中国帝王的龙纹图案。同时考虑到上海是重要新兴港埠,以为采用上海平法有助销量,因此文字使用“上海壹两”,可能是错认上海通用的银圆含银九八,故将成色定为98.2%;其重量则采用相当于漕平一两的566格令(合36.67克)。背面为英国王室及嘉德勋章图案(Royal Arms&Garter)。样币送了一组到北京但未被认可,此套样币泉界习称“上海壹两”。钱币界最早对其进行考证而有具体结论的是中国机制铜币大师伍德华。他在1922年便开始注意此币,至1937年在上海China Journal(《中国杂志》)上发表研究心得,其间除了向前香港造币厂雇员探询外,也亲至北京英国使馆及英国伦敦外交部寻找档案,前后费时近15年。他的结论是“上海壹两”(Shanghai One Tael)是误写,应该是“壹上海两”(One Shanghai Tael)﹔“上海”一词是称量单位而不是地名,即其本意是“漕平壹两”,并非只是在上海行用。伍德华也指出,所谓“上海工部局委托制造”之说不正确。

“上海壹两”产生的背景,是香港造币厂在为其产品谋求出路。为此香港总督麦当奴在1866年8月及11月两次去函英国驻北京公使阿礼国(Sir Rutherford Alcock),经其向总理衙门的恭亲王请求后,海关同意缴税时比照本洋、鹰洋接受香港银圆,但实际使用数量太少于事无补。因此,香港造币厂厂长乾打(T.W.Kinder)请新上任的雕刻师史特(Mr.Sherd)担纲试制针对内地市场的“上海壹两”。1867年3月先送正面铅样给港府参考,报告中说明“背面模具已在最后修整阶段,以及二钱的设计较简略谈不上艺术,以便快速雕模生产……”云云。同年5月11日送一两币11枚至北京,没有提及二钱﹔但在香港造币厂第三季报告书中记载有一两模具正二背一,二钱模具正背各二,显示后者模具是在8月至10月间完成的。

“上海壹两”系列银币共有3种版式,其中一两2版、二钱1版。无外射线版一两及二钱未获批准。有外射线版一两当时曾批量生产,但随即依令销毁。据了解,二钱试制了5枚,其中的1枚被殖民地政府官员留作纪念品,这枚稍后卖给一位收藏家,并在1912年6月转手,又于1922年3月拍卖时被伍德华竞价买下;而伍德华在1928年又购得1枚,显示另外4枚并未回炉销毁。

V-5-03

“上海贰钱”样币,据悉只试制了5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