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名品——竹子壹圆与“黔”字廿分
抗战结束后,国内通货膨胀加剧,纸钞信用一落千丈,为稳定物价发行的金圆券不过数月即形同废纸。民众对纸币毫无信心,国民政府只好于1949年7月初正式公告恢复银本位制,并重新制造发行与民国23年版船洋形式相同的银圆。
当时除中央造币厂在上海生产外,也曾委托成都、重庆、广州、台北等地制作,另亦向美国订购。总计国内外各厂在1949年共生产船洋约4500万枚。驻守贵州的第89军军长刘伯龙亦曾在贵阳附近的龙里县私造低色减重船洋约3万枚。
由于贵州省已无造币厂,故不曾受中央银行委托代制。该省财政厅乃自行筹办,除沿用周西成时期所留场所和部分机器设备,另行在广州招募技工、购置印模及造币机器。1949年10月安排就绪,并由省府委员会通过《贵州省造币厂组织条例规程》,规定鼓造各类银、铜币,交贵州省银行发行。
11月初,样品完成送建设厅化验,结果重量与成色同船洋。此币式样十分别致,颇具贵州银货“传统特色”。正面为贵阳名胜甲秀楼,楼门间有一“谷”字暗记,楼底有英文“TLK”。据悉谷字代表省主席谷正伦,英文“TLK”则有说代表厂长谢杰民,如与周西成并论,两者沽名钓誉程度可谓“不遑多让”。甲秀楼的外圈上书“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下书“贵州省造”。背面为金竹三枝,左右分列“壹圆”二字。这种俗称“竹子币”的银圆,在收藏界亦颇有名气。若确按船洋规范制作,其成色为88%。依竹节粗细、甲秀楼上层楼窗形状可分不同版式。甲秀楼位居城南2公里,建于明万历年间,高20米,为古代建筑杰作。贵州各地竹产丰富,元代曾置金竹府于广顺,贵阳设市时也以竹枝为市徽。
此币生产时间甚短,当红军由湘西进入贵州省天柱县后,造币厂即于11月11日停摆,据报仅出产万余枚。造币厂员工撤离贵阳,所出银圆被省府在当地和迁往云南途中作为薪饷、资遣、杂支等费用发放而流传于外。红军控制后,部分员工向军管会缴交厂方资产,移交清册中仅少许简单工具,并无生银及钢模。因模具可能外流,故有人怀疑某些版式为后来所造,然而坊间仿造品更多,收藏者应特别注意。

IV-5-07
“竹子币”。民国38年贵州省造竹子币,就是国际上很有名气的Bamboo Dollar,与“汽车币”互为呼应,为中国末代流通银圆之一

IV-5-08
“竹子币”有圆窗及方窗两版,以方窗版为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