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2年“龙凤黼黻”银圆

民国12年“龙凤黼黻”银圆

除了以上这些人像币章外,存世还有一种不能不提的俗称“龙凤币”的银圆。此币由来大有文章,首先从图样设计来说,它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最早采用的国徽,但政府从未公告。其为鲁迅在1912年(民国元年)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时所拟定的,图案和说明书于同年8月底呈教育总长范源濂,结果不详,但说明书刊于次年《教育部编纂处月刊》。

此龙凤图案系采用古代的“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赅备。”设计以取自汉代石刻之嘉禾图案为中心,其后为黼(斧形),上之小圆圈代表粉米;黼下为黻(弓形),山结缕成篆文。正上方为日,左右分别为龙及华虫,各持宗彝,月置龙角火丽其身;华虫啄衔藻,其首戴星。说明书中另有嘉禾简徽,作笺纸之用。两者都算是北洋政府时代中华民国的国徽。

北京鲁迅博物馆内现藏有阳文“鲁迅参与设计的中华民国国徽”的铅样,该铅样图形虽与后来发行的龙凤币略有不同,但显示当时已试刻模具,就此案发生时间及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北京来考虑,其应由天津造币厂担纲制作,而这时挑大梁的雕刻师是乔奇。另据1994年7月出版的《东亚泉志》(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Numismatics)所刊出的附乔奇签名的拓片,故推论此币亦是其作品。

“十二章”的纹饰在清代仅皇帝龙袍上可有,大小官员按职位高低可饰以九、七、五章等。故此国徽虽然图形优美、含意深远,但气氛似乎与“人民出头天”有些不符。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安,进展不详,直到多年后上海筹备造币厂之际,征求新国币图案时,经各界讨论研究才呈报政府。1923年3月,北洋政府以总统教令公布采纳上海方面提案,即现存世之龙凤银圆。因当时上海造币厂未能开工,故交由天津造币厂生产。后可能因图案帝制色彩浓厚,故没有进入量产阶段,其依背面“壹圆”字体大小可分两种版式,亦有银模金币存世。

III-3-23

民国12年龙凤背“壹圆”大字版

III-3-24

民国12年龙凤背“壹圆”小字版

有趣的是外国钱币书刊均将此币说成“溥仪结婚纪念币”,其实是“浪漫的错误”。事实上,连溥仪本人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英国教师庄士敦所著《紫禁城的黄昏》中都没有记载。按溥仪婚礼大典举行于1922年12月1日,可能因时间巧合而遭人穿凿附会。

III-3-25

清康熙皇帝龙袍,此为香港佳士得(Christie's)2008年拍品。龙袍上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图案。其代表意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赅备。”

III-3-26

“龙凤黼黻图”是北洋政府时代中华民国的国徽,此1921年秘鲁华侨为庆祝秘鲁建国百年在该国首府利马(LIMA)制作的纪念银章上将两国国徽并列,发行时间比龙凤银圆还早上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