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华生平及其著作《中国当十铜元》

伍德华生平及其著作《中国当十铜元》

伍德华(Alphonse Marie Tracey Woodward),1876年生于印度洋中的留尼汪岛。1879年定居日本。伍德华年幼即养成收藏之癖好。16岁时就撰写邮票文章在邮刊上发表。后专事着重于日本邮票研究,不久成为日本、朝鲜、中国台湾邮票之权威,1928年出版Postage Stamps of Japan and Dependencies(《日本及其属地邮票》),此书获得1929年英国皇家集邮学会(RPS)年度奖,至今仍为该领域的权威之作。

1911年至1916年间曾先后住过新加坡及伦敦两地,之后移居中国,直到1930年举家迁往法国。1937年伍氏因日本侵华回到上海清理财产,次年乘船回法国时于旅途中去世。留居上海期间,伍德华开始写作有关中国钱币的文章,在1921年与1922年几次在上海出版的英文The New China Review(《新中国评论》)杂志上发表介绍各地金银铜币的文章,如袁世凯、倪嗣冲、唐继尧等人像币章,然而回响最多的却是叙述山东机制铜币的那篇,促使他的研究开始集中于铜元,不久该杂志停刊。随后The China Journal(《中国杂志》)月刊在上海发行,适逢杂志主编担任当时上海研究中国钱币的“西人泉币会”(Numismatic Society of China)会长,力邀伍德华撰写中国十文铜元系列专文,于是伍德华以“Notes on the Provincial Minted Coins of China(中国各省机制铜元)”为题,自1926年5月至1935年12月间陆续发表18篇有关中国各省当十铜元的论述。伍氏回法国后将抽印本加以整理装订,汇编成书出版。重新命名为The Minted Ten-Cash Coins of China(《中国当十铜元》),1936年时只发行了区区95册。

中国十文铜元产量超过300亿枚,流落国外的数量庞大却无英文书籍可供参考,且原版书印量又极其稀少,因此有人为方便集币者,在加入行情价格后,于1972年在美国重新翻印此书,使之成为中国十文铜元的经典参考书。

伍德华治学严谨,他为了弄清上海壹两的来龙去脉,除了从前香港造币厂退休雇员那里获得资料外,也亲自至北京的英国使馆查询,没有结果后委托在英国的友人至伦敦外交部寻找档案,前后费时近15年才发表其心得。

VIII-4-06

伍德华肖像。摄于日本,刊于1928年出版的《日本及其属地邮票》

VIII-4-07

《中国当十铜元》原版扉页,193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只发行了95册

伍德华的钱币藏品极为丰富,根据耿爱德的形容在洋人中是首屈一指的。辞世后全数由其遗孀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分批处理,详情不明。据了解,当时经过埃及国王法鲁克等多位藏家挑选后再打散出售。2008年诺曼·亚克斯(Norman Jacobs)及2011年罗宾逊(Frank Robinson)向香港拍卖会提供的拍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伍德华旧藏,其中包括庚戌春季云南造七钱二分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