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无面额系列

(3)无面额系列

此币正面上方为“中华民国”,下端为纪年“三十八年”,中心梅花图样绕以链条形饰圈,背面嘉禾设计类似“袁大头”,但未标示面额,一般认为是在四川成都造币厂筹备雕刻。此直径38毫米,重仅26.2克的银样,由于币面未标示“金”或“金币”字眼,有说是恢复银本位之试制一圆银币样,亦有认为是一圆金币银样,但上海造币博物馆藏有一只背面铭文为“壹两”的币模,故应为“金币壹两银样”。

VI-8-07

无面额的“金币壹两”银样

以上金币共计8种版式,样币材料则有银、铜之别。由于是在动乱时期所制,数据十分缺乏。在泉界文献记载中,以耿爱德与葛拉汉(David Graham)在美国集币协会《集币家》杂志1957年所发表的Coinage of the Chinese Émigré Government1949—1957(《1949—1957年间中国流亡政府试制币》)小册记录得最为完整。耿爱德是著名中国机制币大师,在华居住47年;而葛拉汉在当时台湾主要负责经济援助运作的美国“驻华共同安全分署”(Mutual Security Mission to China),即后来的“美援公署”。此二人对中国钱币研究均极为深入,加以身份特殊,故集有上述除壹两银样外的全套金币样本,其文中表示,计值与计重两系列是雕刻师董益谦在台北所作,没有发行任何金币成品,只有银样及铜样,保存在台湾银行、“中央银行”、“财政部”及台北“中央造币厂”。

按董益谦毕业于天津造币厂雕刻学校,承袭该厂洋技师乔奇技艺,1936年(民国25年)进入上海中央造币厂,故仿袁像镍币之边饰有脉络可寻。1949年迁厂时,董未至台北。上海造币厂复工后,担任雕刻技师。

综上所述,此8种版式之金币模具出处可排除耿氏制作于台北之说。因这些银样及铜样多在上海发现,且上海造币博物馆藏有一只铭文“壹两”的背模,故可能是在上海造币厂雕模;另一种可能是董益谦在四川厂时所作,上海造币厂所存币模在其复工归建时缴库而得。至于是否有部分模具在台湾,还有待进一步的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