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在华外籍人士

其他在华外籍人士

留居在华的外籍人士收藏及研究中国货币较知名且发表过文章或出版书籍者颇多,他们常入境随俗的依中国姓氏取名,如以下的畲德、卜士礼、马士、骆仁廷、邱文明等。

畲德(Frederik Schjoth),挪威人,约1866年来华,1876年任职中国海关在广东汕头的潮海关。1903年被任命为挪威驻华总领事。1929年出版《中国货币》(Chinese Currency),此书内容即其收藏,是早期西方人了解中国古代钱币的必备参考资料,此书经他人修订先后于1965年、1976年再版。其藏品于1929年左右,捐给了挪威的奥斯陆大学

拉姆斯登(Ramsden,Henry A.1872—1915),曾为古巴政府派驻日本的代表,娶日籍女子为妻并长住日本从事邮币生意,对收藏及写作十分狂热,发表著作80篇以上。1911年,他在日本发表《近代中国铜币》(Modern Chinese Copper Coins),是最早对中国机制铜元论述的专著,1962年美国集币协会(ANA)杂志再度刊出并印成小册。拉姆斯登收藏钱币约15000枚,去世后遗藏转让,在1917年夏捐赠纽约市的美国集币学会(ANS)。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英国传教士,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到上海协助管理墨海书馆。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首届年会当选副主席,格致书院创议董事之一。因双目失明返英,后病逝伦敦。伟烈亚力著作以科学文艺为主,最知名的是《中国文献记略》(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1867)。有关中国钱币方面的则是1858年发表在北华支会年刊的《大清国硬币》,此为英文文献里最早对中国钱币叙述的文章之一。其收藏可能被其他在华洋人接手。

卜士礼(Stephen Bushell 1844—1908),英国人,1868年至英国驻北京使馆担任驻馆医生,在中国居住长达23年,不仅精通中文,还出版了许多关于中国艺术、钱币、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著作,1900年退休后回到英国。他是19世纪中叶以后对中国美术品最有研究的西方人士之一。他曾就中国古钞及钱币方面写成论述数篇,最知名的是1900年发表在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年刊对伟烈亚力的《大清国硬币》进行的补充。他的藏品在1921年被当时居住上海的伍德华购得,估计在1950年代拆散卖出。

马士(H.B.Morse,1855—1934),原籍美国麻省,1874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同年考入中国海关,任职35年,1909年退休,1917年入籍英国。马士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研究中国外交关系与汉学的专家,后来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即其门生之一。重要著作是《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卷(1910),另有《中国泉币考》(1906)、《中朝制度考》(1908)、《中国公行考》(1909)、《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五卷(1926—1929)。马士本人亦收集中国币钞及邮票,中国古钞捐赠母校哈佛大学,钱币捐赠英国大英博物馆。

VIII-4-17

卜士礼

VIII-4-18

马士

VIII-4-19

骆哈特

骆哈特(H.Stewart Lockhart 1858—1937,又名骆仁廷),苏格兰人,英国官员,1879年奉派到香港见习,热爱中国文化,同辜鸿铭、徐悲鸿、熊式一等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过从甚密。1895年任辅政司兼华民政务司,成为仅次于港督的第二号人物。1902年调任威海卫行政长官,1921年退休,回英国后被认为是“中国事务重要权威人士之一”,曾任伦敦大学汉学教授。骆哈特在钱币方面的著作有1895年出版的《远东货币》三卷,1915年在上海出版的《骆哈特中国铜币藏品选集》(The Stewart Lockhart Collection of Chinese Copper Coins)。

VIII-4-20

邱文明

邱文明(Coole Arthur B 1900—1978),美国堪萨斯州人,父亲是卫理公会牧师,6岁随父亲来华,长大后回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后再次来到中国,1948年返美。邱文明自幼即开始收藏,亦承其父衣钵在华传教,曾参加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北平协和医院的殇礼。邱文明担任天津汇文中学商科主任时于1936年编成《中国历代五金钱币》(Coins in China’s History),次年增订再版。邱氏一直在华北地区传教,直到1948年返美,继续在教会工作,晚年迁居科罗拉多州丹佛。邱文明于1967年发表《中国古今泉币辞典》(Encyclopedia of Chinese Coins),共出版7册,但仅是其研究的部分成果,赉志以殁,令人惋惜。邱文明的收藏以古钱为主,此外还收藏大量有关中国钱币的资料,据称是全球最完整的,现保存在美国集币协会(ANA)。

包克(Bowker Howard 1891—1970),美国明尼苏达州人,年轻时加入美国海军服役。20世纪30年代曾驻防上海,直到1939年调返美国本土,二战结束后退伍。与其他以传教或担任官职而长期留居中国的洋人不同,包克是驻华时间仅数年的军人,却对中国邮票和钱币产生了浓厚兴趣,研究也颇深入。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作,后以钱币为主,发表文章70余篇,遗憾的是著作没有合集成书,只有一本由美国集币学会(ANS)在1943年出版的小册:《远东集币图书纂要》(A Numismatic Bibliography of the Far East),内记录有关远东地区货币的910种论述或书籍,及70种欧美钱币商目录。藏书可与邱文明匹敌,邱氏的是以中文图书为主,而包氏的则以洋文图书居多。

雷本(Raeburn Duncan),上海怡和洋行职员,发表过多篇中国机制币文章,最重要的是1938年登载于英文《中国杂志》上的《不存在的钱币》(Coins that Never Were),对早期臆造及假造币有相当详尽的记述,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另一篇是1937年发表的《中国苏区币钞》(Chinese Soviet Coins and Notes),首次对革命根据地货币进行研究。雷本亦在上海的西人泉币会担任了6年名誉总干事,其藏品去向不明,可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落入日本人手中。

以上介绍的知名外籍人士著作均以英文发表,故国内泉界对这些著作尚十分陌生,惟对不识中文的外国集币者而言,则为收集研究中国货币的主要资料。

VIII-4-21

霍华德·包克

VIII-4-22

英文版的《中国杂志》,雷本发表的《中国苏区币钞》即刊登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