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种子的胎萌现象
凡是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提供适宜的发芽条件而不能发芽的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种子的休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理休眠,也叫自然休眠,就是种子本身未完全通过生理成熟阶段或存在发芽的障碍,虽然给予适当的发芽条件而不能萌发的现象。另一种是强迫休眠,是指种子本身已经具有发芽能力,但不具备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种子仍被迫处于静止状态,暂时不能发芽的现象。种子休眠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长期在系统发育中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有利于植物本身的繁殖与保存。
已经达到生理成熟的种子都有一定的休眠期,但是休眠时间的长短不一,因蔬菜种类而异。西葫芦种子的休眠期就非常短甚至没有休眠期,属于浅休眠甚至不休眠类型的种子,存在胎萌即种子在种瓜里提早萌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种瓜后熟过程中,若未及时剖瓜取种,则种子在种瓜内萌发。种子一旦在种瓜里发芽,将无法继续贮藏,从而失去使用价值,严重影响了西葫芦的制种。
西葫芦种子的胎萌现象与种子的休眠特性有关。也有研究发现,西葫芦种子的胎萌特性还与品种有关,即受基因型的影响。同时,胎萌率随种瓜成熟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西葫芦的胎萌特性与种子成熟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西葫芦的种子有其独特的休眠与萌发特性,在制种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熟悉这些特性。一方面,要创造一定的条件,防止西葫芦种子在收获前的种株上或者在种瓜收获后的后熟过程中提早萌发,影响种子的产量与品质;另一方面,当西葫芦种子从种瓜中取出后,要及时清洗、晾晒,进行充分干燥,强迫种子处于休眠状态,以利于比较长时间的贮藏;同时,要根据西葫芦种子的休眠特性,采取各种安全贮藏措施,加深其休眠并延长其休眠期,保持种子的健壮生活力,以延长种子的寿命及使用年限。
资料卡:
种子形成的生理机制
种子的形成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一是从花粉萌发到受精;二是受精卵发育、胚珠成长为种子。第一个过程是否顺利完成,可以决定一个种果中能够形成的种子的数量,这一个过程相对很短。第二个过程较长,贯穿种果及种子发育的整个过程,是决定种子能否顺利长成、种子质量高低等的关键阶段。种子的形成过程是将上一代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由一粒种子所发育成的后代的过程,所以这两个连续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种子的形成受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的影响。环境条件是否适宜,栽培管理措施是否得当,不但决定受精过程能否顺利完成、种子能否顺利形成,而且会影响种子的质量,影响下一代植株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后代的性状变异,即种性的劣变或丧失。
果实发育早期,种子的重量是随种子体积增大而增加的,而种子贮藏物质的积累是通过种子干物重的变化来衡量的。种子中的贮藏物质由叶片的光合产物转化而来,这个过程一般是发生在种果生长发育的后期。种子只有正常积累营养物质,才能形成高质量的种子。由于幼苗期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来自种子中的贮藏物质,所以千粒重较高的种子更容易发芽并长成壮苗。如果制种过程中管理不到位、环境条件不适宜,影响了种子中贮藏物质的正常积累,则极易造成种子千粒重低、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到种子的使用寿命及出苗质量,而且使种子的贮藏期缩短,发芽能力下降,难以达到种子的高产与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