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综合防控措施

四、综合防控措施

西葫芦制种栽培与菜用栽培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特别在发病时间、进程、程度等方面。西葫芦制种时的人工授粉操作极易导致制种田间空气的流动性增强,对病原孢子的分散与传播有利,加快了白粉病的蔓延,影响功能叶的寿命,进而影响种果及种子的发育。

(一)采取科学合理的农艺措施

(1)春季制种时可适当提前播种,培育壮苗,使授粉期提前,错过西葫芦白粉病高发期。采用小高畦地膜覆盖方式定植,以提高种株生育前期的地温,促进种株发育,提前开花授粉,同时能降低垄面湿度,降低发病率。

(2)设施制种时,合理调控设施环境的温度、湿度,注意合理通风、透光,避免出现适宜白粉病侵染与传播的温、湿度条件出现。

(3)选择灌溉方便的地块;种株定植前彻底清理田园;均衡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种株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灌水,使种株生长健壮,防止种株出现徒长或早衰现象;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提升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

(二)提高种株营养水平与抗病性诱导

为使西葫芦种株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集中供应种果及种子发育,授粉后常进行摘心等植株调整处理。如果摘心时留下的功能叶偏少,由于种果、种子是养分竞争中心,势必会降低种株本身的营养水平,导致种株对白粉病抗性的降低及种株早衰。有研究表明,摘心时所留的叶片数越多,种株的营养水平越能得到保证,就越有利于诱导种株对白粉病的抗性。

(1)一般在种果坐住后,随着茎蔓伸长,视种株的长势,当至少长出10片以上的叶片时再进行摘心,同时摘除后续出现的雌、雄花蕾,则既能满足种果、种子发育的需要,又能保证种株具备抵抗白粉病侵染的营养水平。

(2)对西葫芦种株进行根外喷施0.5%KH2PO4+0.3‰蔗糖的混合液,可诱导种株产生对白粉病的抗性。

(三)适度使用药剂防治

可于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未发病时可喷等量式波尔多液。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3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等。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要喷洒周到。也可用硫黄粉、百菌清烟剂等进行熏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