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种子的产量构成

一、西葫芦种子的产量构成

西葫芦种子的产量可以用单位面积产种量计算,也可以用单株产种量或单果产种量计算。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都需要先重点关注单株产种量或单果产种量。如果按单位面积产种量计算,还需要确定适宜的单位面积种株定植密度,即单位面积种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直观地表示西葫芦种子的产量构成:单位面积种子产量(kg)=单果种子产量(kg)×单株种果数×单位面积种株数(种株定植密度)。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西葫芦种子生产要想获得比较高的产量,在制种田管理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需要从单果种子产量、单株种果数、单位面积种株数(种株定植密度)这三个因素入手,充分挖掘这三个因素的提高潜力,以使单位面积种子产量最大化。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三个因素。

(一)单果种子产量

植物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种子由受精之后的胚珠发育而来。所以,单果种子数就取决于种瓜内受精的胚珠数。每一个西葫芦雌花子房内的胚珠数均在300~400个以上,有的可能在500个以上。如何保证子房内的胚珠全部受精,且都能顺利发育成有生活力的种子?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花粉授到雌花的柱头上;另一方面,要保证授粉后柱头上的花粉能全部正常萌发。根据试验发现,重复授粉可以有效提高受精胚珠的数量,进而提高单果种子粒数。西葫芦授粉后调控好种株生长环境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条件,可保证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花粉管的伸长以及精细胞到达子房后的受精过程。从这些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控,促进授粉、受精的顺利进行及完成,是增加西葫芦单果种子数、提高种子粒重的重要技术支撑。

西葫芦种子产量与种子粒重也密切相关,种子粒重又与种子发育程度有关,而果实的发育是种子发育的物质基础。因此,保证种果充分发育,种果在种株上生长够基本天数,并于收获后完成一定天数的后熟,对提高粒重效果显著。

西葫芦种瓜的单果种子产量也可以用公式表示:单果种子产量(g)=单粒种子重(g)×单果种子粒数。

由于西葫芦种子属于大粒种子,一般衡量西葫芦种子重量时常用百粒重(100粒种子的重量)计算,称量出100粒西葫芦种子的重量,就可以计算出1粒种子的重量。从西葫芦种子的特点及其发育特性看,西葫芦种子的重量取决于其种子的发育情况,如果种子发育良好、充分,也就是说,种子饱满、所含有的干物质多,粒重就会大。所以,决定西葫芦种子粒重的关键是种子的发育,而种子发育是否良好又是由种株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状况、种果的发育状况和种果采收后的后熟情况决定的。这样一来就非常清晰了,要想提高西葫芦种子的单粒重,就需要从源头入手,即从西葫芦种株生长发育到种果收获后的处理这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位。

单果种子粒数是由单个种果中的受精胚珠数量决定的。西葫芦每个子房中的胚珠数量可达300个以上,只有每一个胚珠都正常受精并正常发育起来,才能最终形成1粒有活力的种子,否则就只能发育为秕子。依靠昆虫的自然授粉很难保证每个胚珠都能受精,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常利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手段,通过保证雌花柱头接受充足的、涂布均匀的、生活力最强的花粉,来尽可能满足每一个胚珠的受精需要,使之能够顺利发育为1粒成熟的种子,这是提升单果种子粒数的根本技术保证。

有研究发现,种子粒数、百粒重及单果重对西葫芦单果种子产量影响较大。种子粒数、百粒重直接影响单果种子产量,单果重则通过对种子粒数及百粒重的影响,间接影响单果种子产量。

(二)单株果数

西葫芦的结果习性表明,植株不同叶节上坐住的果实之间存在明显的养分竞争现象。尤其是充分授粉后发育起来的种果,内部种子数量多,一旦种果坐住并开始发育,就成为当然的养分竞争中心,而且这种竞争表现比菜用栽培时更显著,后续出现的雌花很难正常发育,特别是与种果临近的2~3个节位的雌花受影响最大。尽管远离种果的高节位上的雌花坐果难度有所下降,授粉后能正常坐果,但是坐果节位偏高,从这种高节位上收获的种果中得到的种子,其早熟性会受到影响,不宜选用。如果后续节位继续留种果,也会影响基部已经坐果种瓜及其内部种子的发育质量。有许多研究表明,西葫芦种果个数与种子产量密切相关,是影响种子产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大果型西葫芦品种来说,每棵种株只留1个种果。只有小果型西葫芦品种及观赏西葫芦品种每棵种株可以选留2~3个种果。这样,在西葫芦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果数就基本没有提升的空间了。

(三)单位面积株数

西葫芦种株单位面积株数即种株定植密度,这个产量构成因素还是有一定提升空间的。因为西葫芦种株上只留一个种果,当种果成功坐住后,每棵植株只要能保证一定的生长势,不发生早衰即可。所以,西葫芦制种时种株的定植密度比一般菜用栽培可以适当大一些,株距可以减小10~15 cm。

除了以上三个影响西葫芦种子产量的因素外,西葫芦种果选留节位也对其种子产量有一定影响。西葫芦第1朵雌花分化时,植株才刚刚子叶展平,生理年龄尚幼,叶片少,营养基础薄弱,再加上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可能经历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第1朵雌花往往存在先天分化、发育不良的问题,胚珠数也较少。有研究表明,第1朵雌花坐果的单果种子数显著少于第2朵和第3朵雌花,甚至比第4朵雌花的单果种子数还要少,种子产量往往较低,所以不宜选择。而第2朵和第3朵雌花节位均可以选留种果,但以第2朵雌花节位选留种果的种子产量最高。在实际的西葫芦制种中,先要选择第2朵雌花授粉留作种果;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第2朵雌花没有顺利留住或者不适宜留作种果,就选择第3朵雌花授粉留种;如果第3朵雌花也出了问题无法留作种果,最高留种节位就到第4朵雌花;第5朵雌花及其以上节位的雌花均不适宜再选择留种,否则会使后代的第1朵雌花节位明显升高,严重影响品种的早熟性。

所以,西葫芦制种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几方面重要因素。通过控制留种果的数量与坐果节位,保证种果的充分发育,使之达到合理的单果重,为种子发育奠定物质基础。同时,通过授粉技术,协同种瓜坐果后的田间管理,合理进行种株的植株调整,适当进行整枝及适时摘心,使种株制造的光合产物充分供应种果的发育,进而满足种子发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