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期播种育苗
西葫芦秋季露地菜用栽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病毒病,制种时也是同样的问题。西葫芦病毒病的传播媒介是蚜虫。抑制蚜虫繁殖、减少虫口密度是防控病毒病的主要途径。适期晚播是避蚜防病的关键措施。播期过早,病害重,影响种株生长发育及开花坐果;但播期过晚,种株生育期缩短,积温不足,也会影响种果及种子发育。
西葫芦秋季露地制种播种时间的确定依据与春季露地制种有所不同,需要从当地常年初霜出现的日期往前推。具体的前推时间应包括种果最短发育期35天,种株苗期20~30天,再加上5~7天的机动时间,算下来大约在8月中旬前后。这样既能较好地满足种果充分发育的需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播种早而导致病虫害过重及比较高的夜间温度对种株早熟性表现的影响。比如,山东鲁中地区就以8月15日后播种较为适宜。
西葫芦秋季露地制种时,北方地区仍处在高温季节,外界温度及室内温度均能够达到西葫芦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温度条件,已经浸种完成的种子在保湿的情况下24~30小时即可出芽,催芽明显比春季露地制种时要容易很多。种子出芽快,胚根生长也快。所以,种子发芽后要注意及时播种,避免胚根过长播种时操作不便。
秋季西葫芦露地制种育苗时气温较高,幼苗生长速度也比春季育苗时要快。对于这一季的F1品种制种来说,父本一般比母本提前5~6天播种,就可以满足父母本花期相遇的需要。
(一)直播
播种前先整地施基肥,起垄或高畦,目的是有利于排水。垄(畦)高15~20 cm,垄上播种1行,或高畦上播种2行。垄(畦)距50~60 cm,高畦上2行之间的距离为40~50 cm(注意:西葫芦露地生长的植株叶柄较短,植株开展度比设施要小,单株营养面积可以比设施减小,种植密度大于设施栽培)。最好先浇水造墒,播种时就不再需要灌水了,以免影响播种质量。只需在播种穴内浇足播种水即可,待出苗后再浇水。结合起垄(畦),每667 m2施用基肥大约2000 kg,硫酸钾约30 kg,磷酸二铵约30 kg。制种田周围挖好排水沟,以便降雨时排水。
具体的播种方法:在已经起好的垄上或者高畦上,按照40~50 cm的株距,用小木棍在垄面或畦面上戳一个深约2.0 cm的小穴,穴中浇满水,待水渗下后,将已经催芽的种子平放在小穴底部,与湿润的土壤贴合,再用小穴周围的土将种子覆盖,覆土厚度约1.5~2.0 cm。播完将垄面或畦面整平,全部播完后应覆盖黑色地膜,既可以保湿,又可以适当降低地温,对出苗有利。
(二)育苗
具体的育苗步骤可以参照春季露地制种的育苗方法进行。从种子播前处理、苗床及营养土准备到播种及播后的苗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目标与早春育苗完全一致。不同的是,夏末秋初的育苗温度条件要比早春好很多,有时反而是比较高的夜间温度会影响幼苗早期的花芽分化,尤其是雌花的分化。所以,需要关注出苗后育苗场所的夜温,具体控温指标可参照早春育苗的要求。同时,育苗场所应覆盖防虫网罩,既可以防虫避蚜,白天也可以起到降低光照强度进而降低夜间温度的作用。这一季的育苗以3叶1心或4叶1心为成苗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