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种株病虫害的综合防控
西葫芦是一种病虫害较多的瓜类蔬菜。西葫芦品种通常均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在制种时,由于气候与天气条件、田间环境、种株的生理特点与菜用栽培植株的差异等,都会导致西葫芦种株的抗病性与菜用栽培植株有所不同。西葫芦种株容易感染的主要病害包括病毒病、白粉病、灰霉病等,危害西葫芦种株的害虫主要有蚜虫、美洲斑潜蝇、白粉虱等。
本章的标题为西葫芦种株病虫害的综合防控,读者在阅读时要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而不只是防治。这种综合防控相当于中医治疗中的“治未病”,这在种株的生长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在制种实践中,一定不要等种株发病了,才开始寻找各种药剂来进行治疗,而是要根据种株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有效的防控种株发病的技术方案。在种株尚未发病时,从提高种株自身营养水平、激发种株抗病潜力方面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1)防控的目的是要激发诱导种株内在抗病基因的表达;(2)使种株处于一种存在发病条件的生长环境中,有利于筛选出表现良好的单株,相当于进行一次自然的株选,对于稳定制种品种的抗病性来说十分必要。
在西葫芦种株的病虫害防控问题上,还有一个认识需要建立,即防控的适度。如何理解适度呢?就是在进行防控时,要以提高西葫芦种株自身的抗病性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而不是以过度使用药剂防治为主要手段,目的就是激发种株的潜在抗病能力。如果药剂防治过度,或者环境中的病源控制过度,种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经过病虫害的检验,其抗病性会因此而发生衰退,不利于抗病性的表达及对优良单株的选择。
由于种瓜、种子在种株上存留的时间比商品瓜要长很多,需要消耗大量光合产物,对种株的营养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使种株的抗病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在种株的管理上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比如,灰霉病的影响,在菜用栽培中的表现不是很严重,这主要是因为菜用栽培均为采收嫩果,雌花授粉坐果后大约1周的时间就被采摘了,最多坐果10天就收获了,此时嫩果上的花冠尚未完全萎缩,还保持一定的新鲜状态,灰霉病尚未侵染。但是,种株上的种瓜发育情况就有明显不同,因为种瓜要在种株上生长35天甚至45天以上,时间很长,而西葫芦雌花坐果后花冠即使萎蔫也不容易脱落,特别是在田间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更难脱落,这就给灰霉病的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往往在制种田中更容易发现感染灰霉病的果实,使原本已经完成授粉受精成功坐住的种果,因为花冠感染灰霉病而被危害,逐渐从花冠基部开始出现霉层,种果表面呈水浸状,逐渐腐烂。若感染灰霉病的种果未被及时发现,甚至能全部腐烂,导致前功尽弃,无法顺利收获种子,严重影响了制种效率,十分可惜。
对于种株病害的防控,应以预防为主,配合控制发病的措施,尽量不要在种株病害已经开始蔓延了才使用药剂防治。由于种株制造的光合产物重点供应种瓜及种子发育,茎、叶等的生长往往在营养竞争中处于劣势,叶片长势弱就特别容易感染病害,而叶片又是制造光合产物的器官。所以,要做到更好地防控西葫芦种株的病害,必须从提高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出发,在保证种瓜及种子发育的同时,尽量通过农艺管理措施提高种株的营养水平。种株只有强身健体了,才能承担起种瓜及种子发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