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在神话英雄原型塑造的深层结构中,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早期的文化,并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最深层并进而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积习甚深的文化,因此必须有一套强大得足以浸没各种个体的社会结构和价值系统。中国神话同中国文化一样,更重于建构某种社会集体意识极强的价值系统。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形象在美学意识上是零散的、个体模糊的,但在构成社会系统结构的关系中却是严密的、各安于所司社会职能的。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中的英雄原型以及隐喻于英雄形象刻画中的那些美好品质、道德力量,只不过是这一价值系统中某一文化事象的代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1] 陈建宪,《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页。
[2] [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5页。
[3] [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译,《图像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9页。
[4] 翦伯赞,《秦汉史·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5]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19页。
[7]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页。
[8]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2页。
[9] 《文子缵义》,《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72页。
[10]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89页。
[11] 刘志伟,《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12] 《简明大不列颠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
[13] 刘志伟,《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3页。
[14] [英]托马斯·卡莱尔著,何欣译,《英雄与英雄崇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90页。
[16]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222页。
[17] 原文刊登于1941年7月20日《战国策》第17期,后收入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1—79页。
[18] [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9] 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20] [瑞士]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荣格选集》第9卷第1部,1968年英文版,第6页。
[21] [美]戴维·利明、埃德温·贝尔德著,李培茱、何其敏、金泽译,《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
[22] [英]罗伯特·斯柯勒,《文学结构主义导论》,耶鲁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
[23] [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24]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25]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90页。
[26]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27]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页。
[28]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90页。
[29] 李绍连,《炎帝和黄帝探论》,《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
[30]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4—155页。
[3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50—3451页。
[32]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4页。
[33]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21页。
[34]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88页。
[35]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7页。
[36]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3—4页。
[37]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2页。
[38]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1页。
[39] 锺宗宪,《求索文化记忆中的神话拼图》,《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第7页。
[40]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前言第2页。
[41]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卷七十八引《诗含神雾》,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4页。
[4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卷七十八引《帝王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页。
[43]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卷七十九引《帝王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7页。
[4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卷七十九引《河图》,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1页。
[4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卷八十引《春秋合诚图》,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3页。
[46]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卷八十一引《帝王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6页。
[47] 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48]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9页。
[49]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0页。
[50]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1页。
[51]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0页。
[52]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53] 张世亮、钟肇鹏等译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80页。
[54]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55]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
[56]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
[57]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7页。
[58]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59] 《韦氏大词典》1961年英文版。译文见马昌仪《文化英雄论析——印第安神话中的兽人时代》,《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1期,第55页。
[60] 陈建宪,《〈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主要类目简表》,载《神话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286页。
[6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9页。
[6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9页。
[63]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东都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页。
[64]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3页。
[6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页。
[66]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3页。
[67]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68]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45页。
[69] 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127页。
[70] 谷德明编,《嗄没嘎莎造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30—531页。
[7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37页。
[72] 《印支国家历史民族志》,第186页,转引自李福清《中国神话故事论集》,第28页。
[73]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26页。
[74]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2页。
[75]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3页。
[76] 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07页。
[77]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22页。
[78]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页。
[79] 陶思炎,《炎帝神话探论》,《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80]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8页。
[81] 〔汉〕刘安撰,高诱注,《淮南子》,《诸子集成》(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4页。
[8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21页。
[83]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第368页。
[84]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1页。
[85]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94页。
[86] 〔清〕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56页。
[87] 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88] 南阳市博物馆,《南阳王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
[89]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2—113页。
[90]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4页。
[91] 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页。
[92]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页。
[93] 〔清〕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55—256页。
[94] 〔魏〕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页。
[95]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87—1188页。
[96]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89页。
[97] 〔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04页。
[98] 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84页。
[99]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7页。
[100]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90页。
[101]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4页。
[102]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6页。
[103] 曾昭燏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版,第23页。
[104]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页。
[105]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页。
[106]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页。
[107]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12页。
[108]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页。
[109]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页。
[110]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页。
[111] 郑洁文,《禅让学说的历史演化及其原因》,《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112]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86页。
[113]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9页。
[114]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59—460页。
[115]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208页。
[11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646页。
[117]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118]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36页。
[119] 顾自力,《鲧禹神话新解——从原始巫术破译鲧禹神话》,载《中国民间文化》(第三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217页。
[120]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121]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5—96页。
[122] 〔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8页。
[123]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1页。
[124] 〔晋〕王嘉撰,萧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页。
[125]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7页。
[126]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140页。
[127] 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长沙咸嘉湖西汉曹女巽墓》,《文物》,1979年第3期。
[128]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40页。
[12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697页。
[130]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1—92页。
[131] 〔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页。
[132] 〔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7页。
[133]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57页。
[134]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85—386页。
[135]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87页。
[136] 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37] 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版,第15页。
[138]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 1 ·山东汉画像石》,图194。
[139] 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下),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46页。
[140]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141] 刘铭恕,《武梁祠后石室所见黄帝蚩尤战图》,《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2年第2期。
[142] 刘兴珍、岳凤霞,《中国汉代画像石——山东武氏祠》,北京:外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131页。
[143]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9页。
[144] 刘铭恕,《关于沂南汉画像》,《考古通讯》,1955年第8期。
[14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21、2133页。
[146]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页。
[147]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8页。
[148] 《述异记》,转引自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93页。
[149]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150] 〔唐〕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5页。
[151] 《通志·都邑略》:“黄帝都有熊,又迁涿鹿。”
[15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55页。
[153]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0页,第44—45页。
[154]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页。
[155]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
[156]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42页。
[157]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54页。
[15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11页。
[159]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90—491页。
[160]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页。
[161]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9页。
[162]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48页。
[163] 倪乐雄,《东西方战争文化的原型蠡测——“荷马史诗”与〈诗经〉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6期。
[164]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9页。
[165]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8页。
[166]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77页。
[167]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082页。
[168]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69页。
[16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75页。
[170]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56页。
[171] 王海航,《石家庄市东岗头村发现汉墓》,《考古》,1965年第12期。
[17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29页。
[173]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7页。
[174] [法]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175]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176] [美]约翰·维克雷编,潘国庆等译,《神话与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17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8]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58页。
[179]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4页。
[180]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371页。
[181]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2页。
[182] 郑文惠,《礼教图式与死亡信仰——东汉武氏祠历史故事画像之文化叙事新论》,《励耘学刊》,2010年第1期。
[183]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杨儒宾译,《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版,第9页。
[184]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18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186]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49页。
[187] [美]巫鸿著,李清泉、郑岩等译,《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页。
[18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44页。
[18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02页。
[19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325页。
[19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38页。
[192] 锺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93]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5—119页。
[194]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8—522页。
[195] 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7页。
[196] [英]托马斯·卡莱尔著,何欣译,《英雄与英雄崇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197]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10页。
[198]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7页。
[199] [英]托马斯·卡莱尔著,何欣译,《英雄与英雄崇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00] 浙江省博物馆自然组,《河姆渡遗址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研究》,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20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0页。
[202]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203]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6期。
[204] [英]泰勒著,蔡江浓译,《原始文化》(第一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306页。
[205]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206]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68页。
[207]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2—93页。
[208] 〔清〕焦循,《孟子正义·梁惠王上》,《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2页。
[209] 〔清〕焦循,《孟子正义·梁惠王下》,《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0页。
[210]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颜渊第十二》,《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2页。
[211] 陈启云,《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212] [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13] [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页。
[214]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页。
[215] [英]托马斯·卡莱尔著,何欣译,《英雄与英雄崇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