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汉画像艺术是汉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刻绘出一个汉代人心目中的理想乐土。它最直接地描绘了汉代人对死亡与重生的态度,描绘了汉代人对世俗与超越的追求,描绘了汉代人对长生不死、长乐富贵、长宜子孙以及天人合一的向往。从这些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人对现世的生活持有的诚意与热情,可以看到他们对天地鬼神的尊敬与信仰,而在天地之间的人,不卑不亢,在神的庇佑下努力追求生命的长久、空间的无限、幸福的永恒。或许那只是一个乌托邦,但不可否认那是一个充满着积极意义、乐观精神的乌托邦,它充满着对尘世的眷恋之意,它不仅是苦难的慰藉,更是幸福的确证与绵延。
[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61页。
[2] 以上这些相似的观念与概念,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想象中一个美好快乐的地方,或者一个时代。参考胡万川《真实与想象——神话传说探微》中《失乐园——一个有关乐园神话的探讨》一章。
[3] [加]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4] 侯外庐主编,《中国历代大同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页。
[5]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认为,人类本真的未来向度乃是通过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相遇来实现乌托邦的未来图像。艺术是关于乌托邦意识的显现和尚未形成的现实的象征,艺术家的假象不仅仅是单纯的假象,而是现实的前假象图景。通过艺术所追求的图像可以预先显示乌托邦。参见金寿铁《艺术与乌托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艺术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6] 这种差别或许就是图像与文本、精英与民间的差别。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说,有些学者(比如余英时、葛兆光等)在论述古代思想史时会提到精英的(上层的)思想和民间的(下层的)思想的划分,认为我们掌握的不少古代经典文献大都是在言说一种精英的思想,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民间立场。如果说在先秦,我们更多可以找寻到的是诸子百家文献中的“理想乐土”,在魏晋以及之后的历史中,是陶渊明开辟的文人桃花源及其衍生,那么在汉代,论及“理想乐土”观念,当之无愧的是更能代表民间思想的汉画像图像中的“理想乐土”(当然,其中也夹杂着神话与汉赋、汉乐府,它们与汉画像之间一直是紧密联系、保持互动的)。
[7]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页。
[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62—3063页。
[9]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0—91页。
[10] 张隆溪,《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1]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3—35页。
[12]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7页。
[13] 〔魏〕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6—47页。
[14]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版,第295页。
[15] 汉代神话发展的特点就是神话仙话化,重点由“神”转移到了“仙”,而仙话,至少在汉代的仙话,完全可以认为是中国神话的一部分。
[16]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59页。
[17]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18]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页。
[19]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12—513页。
[20]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2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49页。
[22]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23]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00—202页。叶舒宪在文中还列出了西方文学批评家归纳出的“不死”原型。1.从时间中逃脱:重返乐园的理想境界,也就是人类失去不死性之前所享有的永生极乐境界。2.神秘地化入循环时间中:无休止地死与再生的主题——人类通过加入自然永恒循环的宏大而神秘节奏,获取一种周而复始的不死性。叶舒宪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两种超脱死亡的原型模式都很常见,前者以登天和成仙为常见母题,后者在老庄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4—15页。
[25]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70页。
[26]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71页。
[27]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页。
[28]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6页。
[29] 〔汉〕班固,《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42页。
[30]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9页。
[31]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66页。
[32]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58页。
[33] 董治安等主编,唐子恒、刘晓东、李吉东整理,《两汉全书》(第四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6—1957页。
[34] 〔汉〕刘安,《淮南子》,《诸子集成》(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8页。
[35] 〔汉〕班固,《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9页。
[36]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37]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44—245页。
[38]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45页。
[39] [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6页。
[40]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54—59页。
[41]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21—622页。
[4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12页。
[43] 〔清〕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3页。
[44] 〔清〕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01页。
[45]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37页。
[46] 董治安等主编,唐子恒、刘晓东、李吉东整理,《两汉全书》(第四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7页。
[47] [美]巫鸿著,梅玫等译,《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67页。
[48] 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49] 在伊利亚德看来,存在着一个神圣的空间:“对于宗教徒而言,空间并不是均质的。宗教徒能够体验到空间的中断,并且能够走进这种中断之中。空间的某些部分与其他部分彼此间有着内在品质上的不同。耶和华神对摩西说:‘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于是,就有了神圣的空间……”参见[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50] 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中说:“我力图对我认为是人类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的那个缓慢而连续不断的过程作一番概览。我试图将这一过程描述成客观化过程。在人类活动的各种不同形式中——在神话和宗教、艺术、语言、科学中,人所追求和达到的就是将他的感情和情感、他的愿望、他的感觉、他的思想观念客观化。”参见[德]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69页。
[51] [法]加斯东·巴什拉著,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52]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53] [法]加斯东·巴什拉著,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54]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55] [瑞士]卡尔·荣格著,张举文、荣文库译,《人类及其象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56] 朱存明,《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及美学意义》,《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
[57]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270页。以下对这三类图像的具体分类也是参考此文。
[58]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59]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6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页。
[61]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版,第10页。
[62]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版,第14—15页。
[63]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版,第46页。
[64]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页。
[65]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页。
[66]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0页。
[67] [英]弗雷泽著,王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金枝》,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5页。
[68]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69] [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8页。
[70] 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71]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72]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73] 朱存明、李姗姗,《汉画像西王母神怪侍者研究》,载张文军主编《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74] 亚里士多德,《论宇宙》,《亚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
[75]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95—296页。
[76] 所有这些都是美的体现,鲍桑葵在《美学史》中说:“在古代人中间,美的基本理论是和节奏、匀称、各部分的和谐等观念分不开的,一句话说,是与多样性的统一这一总公式分不开的。”([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页。)
[77] 贺来,《乌托邦精神:人与哲学的根本精神》,《学术月刊》,1997年第9期。
[7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79] [德]恩斯特·布洛赫著,梦海译,《希望的原理》(第一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版,第229页。
[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81]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张旭东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世界电影》,1990年第1期。
[82] 朱青生,《汉画作为图像》,《画刊》,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