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遗存面面观

二、图腾遗存面面观

图腾崇拜是图腾神话诞生的前提,汉画像中的部分图像带有图腾神话色彩,为汉画像增添了神秘感。汉墓的构造是按照“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建造的,汉画像石亦不是一种自由创造的艺术,“它是严格按照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礼制和宇宙观念刻在石结构墓室、石棺、祠堂和墓阙上的”[96]。汉墓中的图像蕴含着丰富的汉代信仰,丰富地传达了汉代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等观念。

(一)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

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生殖,生殖崇拜是人生命的驱动力,是图腾活动的主旋律和基调。梅新林在《祖先崇拜起源论》一文中指出:

从原始文化进化历程上看,生殖崇拜晚于图腾崇拜,因为人类总是从最初的自然崇拜逐步走向自我崇拜,从自我否定逐步走向自我肯定的。图腾崇拜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崇拜,是人类出于对自然物又敬又畏双重心理而奉之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代表了自我否定倾向。然而,生殖崇拜则已开始转到了人类自身,已从祈求动植物的增殖转向祈求人类自身的增殖,只不过是这种自我崇拜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自然崇拜的束缚而走向独立,更多的是往往表现为这样一种交叉情况:就其从动植物转向人类自身而论,表现了自我肯定的倾向,已属于自我崇拜;就其注重人类自身的生殖力以及通过祈求动物的增殖达到人类自身增殖而论,则仍属于自然崇拜。因此,生殖崇拜最初即是自然崇拜与自我崇拜、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的双重混合。[97]

并同时指出生殖崇拜大致经历了自然生殖力崇拜、生殖器崇拜与生殖神崇拜三个发展阶段。

1.自然生殖力崇拜

自然生殖力崇拜主要是指,人类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而对自然界中的某些动物或植物旺盛的生殖力产生的崇拜心理,通过祈求动物或植物的增殖来达到人类自身增殖的目的。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讲到:

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首先表现了他们对鱼的羡慕和崇拜。这种羡慕不是一般的羡慕,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羡慕;这种崇拜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动物崇拜,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原始人类混沌初开,人兽之间尚无严格的分野,由鱼及女阴的相类联想,引发出他们的一种模拟心理。经过与鱼生殖能力的比照,远古先民尤其是女性,渴望对鱼的崇拜能起到生殖功能的转移作用或者加强作用,即能将鱼的旺盛的生殖能力转移给自身,或者能加强自身的生殖能力。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初民是渴望通过对鱼的生殖能力的崇拜,产生一种功能的转化效应。为此,远古人类遂以鱼象征女性生殖器,并且应运诞生了一种祭祀礼仪……鱼祭,用以祈求人口繁盛。[98]

如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西安半坡文化彩陶盆(如图3-15),彩陶盆内部“人面鱼纹”彩绘,“更具有鲜明的图腾性质”。[99]“‘人面鱼纹’图案一般都是圆圆的脸盘,头上戴有‘非’字形的装饰物,眼、耳、口、鼻等五官形象是用直线、曲线或空白等简单线条表示,如鼻子用‘⊥’形态表示,或者用垂三角形表示。眼睛表示的方法多用直线,但也有的用睁大的眼睛表示。‘人面鱼纹’的嘴部则全部露白,呈‘X’形状态,嘴角每每衔着两条鱼或简化的‘鱼形’纹,耳部向外平伸翘起弯曲成钩状,有的则是‘珥两鱼’。”[100]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此怪异图像进行推测,说法各异,有图腾说、水虫形象说、氏族成员装饰说、图像说、巫术活动面具说、太阳崇拜说、生命之神象征说、原始婴儿出生图说;更有学者惊人地指出是外星人形象、女阴象征形象、飞头颅精灵。[101]学者们的观点均带有神秘的图腾色彩,“女阴象征形象”的说法更论证了赵国华先生的观念:远古人类渴望将鱼旺盛的繁殖力转移在自己身上,以加强自身繁殖能力的自然生殖力崇拜。

图3-15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2.生殖器崇拜

“生育是由于图腾入居妇女体内,死亡就是人返回于自己的氏族图腾。”[102]原始先民最初并不知生育原理,他们以为妇女生育是因为图腾魂[103]进入妇女体内的结果。“但女性的生殖过程则是可以通过直观感知得到的。这样,祈求人类自身增殖的生存本能的驱使下,便通过对女性生殖功能的神化而产生生殖器崇拜。”[104]初始的生殖器崇拜当然仅限于女性,因为原始初民并不知道男性在生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男性在“绵延子嗣”中的重要性,因此亦开始崇拜男性生殖器。生殖器崇拜是自然生殖力崇拜的形式之一,但相较于自然生殖力崇拜,生殖器崇拜又上升了一个层面。

汉代宗法制的封建体系强调家长制,儒家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殖观念。在生殖崇拜文化观照下,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产生的一夫多妻制度,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绵延子嗣”“开枝散叶”。“图腾崇拜本身便蕴含了生殖崇拜的动机,所以有的图腾物本身便是牝器的象征。”[105]虽然不是所有的图腾物都是由生殖器崇拜演化而来的,但具有生殖器特征的崇拜物,必是古代人们崇拜的图腾。汉画像中的鱼鸟图便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带有图腾色彩的生殖器崇拜。

“鱼鸟图”是汉画像中凤鸟图像的母题形式之一,在鱼、鸟相组合的各种图像中,“鸟啄鱼”图像最能反映图腾崇拜下的生殖崇拜观念。上文已述汉画像中的鸟图像(部分)是以图腾神的角色发挥着引领墓主灵魂升天的神性功能。那么,在汉画像中,鱼是否依旧具有神秘图腾色彩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陕西靖边东汉墓室壁画(如图3-16)上有一幅鱼车图,图上绘有一尊者端坐在由三条鱼拉着的云车上向左行驶,尊者的衣物服饰显示出其真实身份应是墓主人,而不是河伯、雷神等神人。鱼拉云车暗示着鱼同龙、凤(鸟)一样,具有引导墓主人升仙的功能,云车亦说明墓主的灵魂在神鱼的帮助下,已经来到了天界。所以,“鱼”在此类图像中亦扮演着指引墓主的灵魂离开恐怖的地狱、登入美好的天堂的图腾神的角色。鱼和鸟都是古人崇拜的图腾物,在图腾崇拜的文化观念影响下,汉画像中的鸟啄鱼图像究竟怎样体现生殖器崇拜呢?

图3-16 陕西靖边东汉墓室壁画局部

其实,早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鱼”“鸟”就已经作为生殖器的象征被先民们崇拜了。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临汝阎村遗址发现了“鹳鸟叼鱼缸”的彩陶,彩陶上绘有《鹳鱼石斧图》(如图3-17),这立即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图画中绘有一只白鹳,口中衔有一尾鲢鱼,旁边竖立一把大石斧,石斧的柄上,画有“×”形符号。[106]以赵国华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石斧”在远古象征“男根”,“×”是“五”字,是初民的极数,鱼象征女性,鸟象征男性,图画表达的是对子孙“瓜瓞绵绵”的愿望,是对男性成员的渴求。[107]鱼是女阴的象征,鸟是男根的象征,“鸟鱼的相接正是阴阳、男女的相合,其象征作用服务于生殖目的”[108]。在古代,鸟崇拜和太阳崇拜是分不开的,就像汉画像中的三足乌,太阳的东升西落就像金乌驮着太阳在飞行。孔子曰:“乌,呕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乎。乌为日中之禽,故为象形也。”[109]所以,鸟属阳,第三足即是男根的表达。新石器时期出土的一些彩陶上绘有大量的鱼纹和鸟纹,大都与生殖器有关,是典型的带有图腾崇拜色彩的生殖崇拜。郭沫若先生说:“无论是凤或燕子,我相信着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鸟直到现在都是生殖器的别名,卵是睾丸的别名。”[110]赵国华先生亦赞同这一说法:“不论燕也好,凤也好。神话中之鸟都是李逵口中所说之鸟。这种说法也许不无道理。”[111]鱼是女阴的象征,又是水中之物,性阴;鸟是男根的象征,又代表太阳,性阳。“鸟啄鱼”就意味着男女交合,阴阳相交。山东邹城郭里乡出土的一块汉画像“鸟啄鱼”图像(如图3-18),是元帝到平帝时期的画像。画像的右侧刻有两只鸟儿共同啄食一条鱼,左边鸟儿的一只爪儿还抓住另一条鱼。微山湖周围出土过很多块汉画像石,微山两城镇的一块画像石上,画面中心刻有一头熊,旁边是两个铺首衔环,铺首顶端呈“山”字形,两边为鱼鹰首,鱼鹰嘴中各衔一条鱼(如图3-19)。山东省滕州市马王村出土的一个“鸟啄鱼”图像上(如图3-20),两亭檐上各立一只鸟,且二鸟共同啄食一条鱼,形成一“拱门状”,两个亭子中间立有三人,一人执盾,二人执戟。

图3-17 彩陶鹳鸟叼鱼缸

图3-18 邹城郭里乡出土鸟啄鱼画像

图3-20 滕州马王村出土鸟啄鱼画像

图3-19 山东微山两城镇出土铺首衔环

3.生殖神崇拜

“生殖神崇拜是祖先崇拜形成的重要基础,某一氏族或民族的生殖神往往就是该氏族或民族的始祖神。”[112]这同时也说明了祖先崇拜晚于生殖崇拜。

上文已述,伏羲、女娲是人类的始祖神,且在汉画像中多成对出现,女娲以“蛙”为图腾,伏羲以“龙”为图腾。在先秦古文献中,伏羲、女娲是互不相干的,且女娲的神话早于伏羲,但是到了汉代,伏羲、女娲却成了一对夫妻对偶神。伏羲女娲图像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单身像和双身像。双身像的伏羲、女娲同刻一石,即便是单身像,也会刻在墓中或墓前祠堂和阙的对应的位置上,呈对偶出现(如图3-21、图3-22)。为何汉代墓室中要刻伏羲女娲图像呢?这与汉代极为流行的阴阳五行说有关。伏羲女娲图像中,有的手持日月,有的手持规矩,还有的被高禖(亦有学者说是盘古或太一神)抱在怀中,且有时两尾作相交状。这反映了阴阳相交、化生万物的观念。故伏羲女娲图像在汉代墓葬中不仅是作为图腾神性的保护神的身份出现的,同时也象征对生殖的崇拜,传达宇宙阴阳调和的信仰。故此,伏羲、女娲不仅是汉代人崇拜的“始祖神”,更是他们崇拜的“生殖神”。

图3-21 睢宁双沟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石

图3-22 绥德墓门左、右立柱画像

据考,山东地区的伏羲女娲画像多持规矩或同时怀抱日月。二神蛇尾相交,相对或相背而立。1959年山东邹城市郭里乡黄路屯村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东王公拱手端坐于画面上部,两侧为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均人首蛇身且蛇尾相交。二神共擎一轮日轮,蛇尾相交之处刻有二鸟相对,二鸟下方还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鸟儿踩一鱼上啄食另一条鱼(如图3-23)。规和矩是两种创造性的工具,用规可以画出圆形,用矩可以画出方形。《墨子·法仪》云:“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113]《淮南子·说林训》:“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114]在古人的宇宙观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天道以规画成,地道以矩方之。扬雄在《太玄经》中说:“天道成规,地道成矩。”[115]伏羲女娲除了是人类的始祖,还是创造文化的圣王英雄,因此在汉代人眼中,伏羲、女娲持规矩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规与矩、日与月、伏羲与女娲都是呈对偶的关系存在的,伏羲女娲交尾、鸟啄鱼是阴阳交合的典型象征,清晰地传达出生殖崇拜的信息。1974年四川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新腾乡竹瓦铺出土的一号石棺后挡头,刻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且两尾相交,双面相吻。左为伏羲手持日轮,轮中有金乌,右为女娲手持月轮,轮中有蟾蜍(还似有一条蛇) (如图3-24)。《淮南子·天文训》云:

图3-23 伏羲·女娲·东王公画像

图3-24 四川郫县一号石棺伏羲·女娲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116]

在汉代人观念中,日和月代表着阳和阴,日月有规律地运行,阴阳两方面协调地相互依存,宇宙间就充满和谐美。日与月不仅代表着阳和阴,还是男和女、夫与妇的象征。阴阳合,万物生,这是汉代生殖崇拜的体现。

(二)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生殖崇拜的承绪。祖先意识源于生殖崇拜和血缘观念,虽然生殖崇拜先于祖先崇拜,但是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生殖崇拜是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祖先崇拜是奉先祖为神灵,而永世致以崇拜,祈求先祖保护子孙后代。“斯宾塞认为,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中最发达的一种。由于父母、祖父母与子孙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其鬼魂仍在冥冥之中窥视子孙的行为,或加以保护,或予以惩罚。因而其子孙不敢不崇奉他。祖先崇拜遂由此而产生。”[117]“祖先崇拜是一种以崇祀死去祖先亡灵而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从发生学的角度观之,祖先崇拜最初可以直接追溯到图腾崇拜,因为某一氏族或民族一旦确认某一非人类的特定的图腾物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时,即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图腾祖先偶像,从而也就初步奠定了祖先崇拜的基础。但图腾崇拜毕竟与后代的祖先崇拜有着质的区别,前者还必须经过与生殖崇拜、灵魂崇拜的复合,才能最终完成向后者的演变。”[118]到了汉代,祖先崇拜早已经完成了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灵魂崇拜的复合,成为“以崇祀死去祖先亡灵而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的宗教活动。因此,祭祀在古代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活动,是全民都要参与的重要的节日。汉人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祖先对于汉人而言就是他们的保护神。汉画像中,最能体现祖先崇拜观念的就是祠堂画像。

1786年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北出土的武梁祠西壁画像(如图3-25),此石长140厘米,高184厘米,上部呈锐顶状。整幅画自上而下共分为五层:“第一层,锐顶部分,西王母端坐正中,两侧有羽人、玉兔、蟾蜍、人首鸟身者等灵异侍奉。第二层,自右而左依次刻伏羲与女娲、祝诵、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夏桀古帝王图像,其左皆有榜题。第三层,右起刻曾母投杼、闵子骞御车失棰、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四组孝子故事,皆有榜题。第四层,右起刻曹子劫桓、专诸刺王僚、荆轲刺秦王故事,皆有榜题。第五层,一列车骑左向行。”[119]第二层所刻的帝王图像,均是人类先祖,由传说中的帝王祖先“三皇五帝”到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君王“夏禹”“夏桀”。伏羲女娲作为人类的始祖神更是被排在最前面,并且手持规矩,两尾相交,暗示其“规天矩地,繁衍人类”的始祖神性质。在这样一幅传说中的祖先与有历史记载的祖先共存的典型的具有祖先崇拜意义的画像上,亦传达出浓厚的英雄崇拜色彩,且还隐藏着各祖先的图腾形象。虽然这个时候,祖先崇拜早已经完成了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灵魂崇拜的复合,成为以崇祀死去祖先亡灵而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的宗教活动,但以英雄主义崇拜为文化内涵的祖先崇拜,仍透露出汉代人对祖先英雄的崇拜。

图3-25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西壁画像

祖先崇拜带有浓厚的英雄崇拜色彩,崇拜英雄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因为他们是全族人民的领导者,是当时社会和自己部落中的杰出领袖,创造了许多英雄的传说,在后人的眼里他们既是祖先,又是英雄,是受到人们普遍崇拜的神化的人。因此他们在作为祖先的同时,也被作为英雄加以崇拜。这些英雄形象的祖先概括了全氏族的力量与智慧,同时又具备着某种超自然能力,造福着一方土地,因此而受到后人的崇拜。

1.伏羲、女娲——伏羲、女娲是人类的始祖神,这一点是学术界认可的,毋庸置疑的。上文已述伏羲是以“龙”为图腾的,女娲是以“蛙”为图腾的。伏羲女娲在作为人类始祖神的同时,还是创世英雄和文化英雄。《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120]女娲使得濒临灭绝的世界得到拯救,具有再造世界的功绩,是名副其实的创世英雄。而另一位创世大神伏羲,则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他具有超人的智能和创造力,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他根据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和捕鸟的罗,并且还发明了火的使用、“冶金成器,教民炮食”,还制作了琴瑟、尝百草发明医药、造书契、制嫁娶[121] ,开创了中华文明,是“人文之祖”的文化英雄。

2.炎帝——炎帝为“神农氏”,有的典籍还称作是“连山氏”或“烈山氏”。《补史记·三皇本纪》中:“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故谓之炎帝。”[122]《春秋元命苞》亦云:“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123]“女登生神子,人面龙颜,始为天子。”[124]可见,炎帝是其母“感神龙”而生,是以“龙”为图腾的,而其“牛首人身”的形象是因为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农业之神。东汉班固《白虎通·号篇》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125]此外,他还叫人们建市场,彼此买卖交换。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26]

3.黄帝——黄帝姓姬,因世居轩辕之丘,所以称为轩辕氏。《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为有熊。”[127]《史记正义》曰:“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大戴礼》曰:“黄帝,少典之子,曰轩辕。”[128]所以,黄帝最初所属的“有熊氏”部落的图腾,应为“神熊”。《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129]“鲧”为黄帝的后世子孙,且《国语·晋语》云:“昔有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黄能”,一般说为“黄熊”,譬如《楚辞·天问》《左传·昭公》都说“化为黄熊”,可见,黄帝以“熊”为图腾。黄帝“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130] ,又“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131]。结束了远古长期战乱,统一了中华民族,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4.颛顼——颛顼姓姬,相传是黄帝的子孙,号高阳氏。《山海经·海内经》曰:“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132]又《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133]“颛顼”又有神名曰“玄冥”,《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134]据《史记》记载,帝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135]。说他有谋略,晓事理,并善于创造财富,能够按天象划分年历四季。颛顼作为黄帝的子孙,当然是沿袭其祖先的图腾,以龙为图腾。上文论述黄帝有熊氏以熊为图腾,为何此处又变为龙了呢?那是因为,黄帝统一中原之后,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最终沿袭了人类始祖伏羲的“龙”图腾。此外,《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136]《山海经》又说“鲧为白马”[137] ,而《周礼·夏官司马·庾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138] ,因此,“鲧化龙”不足为奇,且《淮南子·天文训》云:“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139]《山海经·海外西经》亦云:“轩辕之国……人面蛇身。”[140]《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黄帝生苗龙”[141] ,《春秋元命苞》也讲“黄帝龙颜”[142] ,可见,说黄帝以“龙”为图腾也不为过。上文说颛顼“载时以象天”,《国语·周语下》说“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另《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143]颛顼以星辰为主观测星而治历,形成我国最具科学性的古老历法——《颛顼历》,因而,颛顼被尊为“历法之宗”。

5.帝喾——帝喾也姓姬,是黄帝的重孙,史称高辛氏。《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144]帝喾是黄帝的重孙,故沿袭其先祖的“龙”图腾。《大戴礼·五帝德》说他“夜观北斗,昼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太平御览》引《礼记》曰:“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145]使得人们可以依据科学的时辰顺序去从事农牧畜业,而不是盲目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华夏农业出现了一次改革,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6.帝尧——传说帝尧是黄帝的五世孙,是帝喾的儿子,史称陶唐氏。《竹书纪年》中载:“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彩,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146]关于尧的出生,《汉碑·成阳灵台碑》中也有记载:“昔者,庆都兆舍穹精氏,姓曰伊,游观河滨,感赤龙,交始生尧。”可见,帝尧亦是其母“感龙而生”,所以,帝尧也是以龙为图腾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147]帝尧亦是重视农业生产、关心群众生活的帝王。相传帝尧时期,洪水泛滥,帝尧派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尧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使得洪水得以治理,造福人类。而且尧还开了帝王禅让制之先河,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便从民间选举贤良之才,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7.帝舜——相传帝舜为颛顼的七世孙,黄帝的九世孙,史称有虞氏。《竹书纪年》曰:“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旁而出。”《帝王世纪》也说:“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妻曰楃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名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有圣德。”[148]故,舜亦为龙种,同其先祖颛顼、黄帝一样,以龙为图腾。舜得帝位,是因其是一位有才干的贤者才得尧帝禅让,相传舜帝同尧帝一样,都是得民心的圣贤君王,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亦安居乐业。

8.夏禹——夏禹同其父鲧一样是治水高手,且禹还建立了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文明社会——夏朝。《史记·夏本纪》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149]夏禹既是黄帝和颛顼的后代,故禹也是以龙为图腾的。夏禹制服洪水,造福百姓,是百姓心中的治水英雄。

在这十位古帝王中,伏羲、女娲与神农之间的是祝融,上文图3-4中“南方祝融,兽面人身,乘两龙”,祝融是南方之神,被尊为火神。有传说称祝融为颛顼的后代重黎,《史记·楚世家》载:“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150]然而,依上所述,十位古帝王当时按着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的,祝融若为颛顼后代,怎会被排在伏羲女娲之后颛顼之前呢?有传说祝融氏为燧人氏,是上古三皇之一,与伏羲氏(日)、女娲氏(月)、共工氏(水)是同时代,是崇拜自然中日、月、水、火的氏族。比神农氏、轩辕氏等氏族还要早。若按照汉人对于十位古帝王的排列顺序,祝融排在炎帝、黄帝之前,便有理可证了。十位古帝王的最后一位是夏桀,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图3-25中夏桀骑于二人之上,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夏桀的残暴与昏庸。在这层帝王图像中,从伏羲女娲到夏禹,全部都是圣贤君王,除了标明姓名之外,还有题榜赞扬其圣贤功德,唯独夏桀只标其名而未有榜题。这样的反差暗含了儒家思想所传达的政治愿望:希望统治者以圣贤君王为榜样,以亡国暴君夏桀为借鉴,反思历史兴衰,做到“仁政”。

(三)图腾崇拜与自然神崇拜

柯斯文认为,自然崇拜是在图腾崇拜和巫术之后形成的。[151]柯斯文这一观念,是世界上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图腾在最初的时候是被认作某氏族或部落的亲属和祖先,而并不是神,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产生之后图腾才逐渐被神化,成为氏族或部落的保护神。而且人们不仅以动物或植物为本氏族、部落的图腾,还以某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为图腾,所以,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神是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152] ,在汉代人的宇宙观中,“天上是诸神世界(汉代主要是自然神),地上有昆仑山、三神山、天柱等可以与上天世界沟通”[153] ,可见,汉代人是崇拜自然神的。所谓自然神,即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神灵化,它既有人格,又有神性、神职。[154]自然神在一般情况下是为人类排忧解难、消灾降福的,但若人们冒犯它,它也会降祸于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汉代人崇拜自然神的目的是希望得其庇佑或希望它可以满足人们的愿望。

中国的龙崇拜最早应追溯到史前社会,但其真正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应是从汉代大一统之后,因为龙是整个汉民族的图腾,亦是从汉代高祖皇帝开始,龙是帝王的专有图腾物与象征物,龙象征着天命所归和帝德,是汉人崇拜的神物。在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上,龙崇拜能够长期延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以农牧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然崇拜。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因此作为主宰雨水之神的龙便备受人们尊崇。“神崇拜形成之前,人们主要崇拜图腾。……神灵观念产生之后,一些重要的氏族部落图腾被赋予神性和神职,成为某种事物的主宰者,受到不同氏族部落人们的共同崇拜。图腾的神化,是神形成的一条主要途径。……中国的龙之所以具有图腾的基本特性,又具有神的特性,就是因为后来它由图腾演化为神。”[155]龙神观念产生之后,不少自然神都是以龙的形象为象征,其中最主要的有雷神、雨神和虹神。

1.雷神

雷神是最早的自然神之一,在至上神观念产生之前,雷神在农牧业发达地区备受人们尊崇,甚至被一些民族奉为最大的神。直到至上神的“天”“上帝”形成之后,雷神的地位才开始下降。雷神是人格化的神,雷神的神性、神职在各民族中都有不同,但雷神的确被一些民族视为最高的自然神。费尔巴哈说:“甚至在开化民族中,最高的神明也是足以激起人最大怖畏的自然现象之人格化者,就是迅雷疾电之神。有些民族除了‘雷’一字以外,没有其他字眼来表示神。”[156]可见,雷神在人类眼中的重要性。也许在汉代,雷神不是至高无上的大神,但是,却同样受到汉代人的崇拜。那么,雷神的形象究竟为何呢?

最早的雷神形象为龙或人首龙身。《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157] (如图3-26)《淮南子·墬形训》中也记载:“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158]然而随着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雷神的形象也有所变化,尤其是汉代,“汉代人不仅按照神话传说塑造了各种神灵的形象,并且以自己的生活推测那些神灵的活动。譬如听到雷声以为是天神击鼓,或是拉着一串石球在崎岖的路上滚动,发出轰鸣的声音”[159]。汉画像中有很多雷神出行图和雷神击鼓图,且画面中的雷神形象已经不再是龙形。1956年徐州市洪楼出土的一块祠堂顶部画像石(如图3-27),右下角有一熊状的神人坐在三龙驾着的鼓车上出行,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的另一残石上(如图3-28),画像石顶部也有一熊状的神人,笔者认为,这当是雷神。

图3-26 《山海经》中龙身人首的雷神

图3-27 神人出行画像一

图3-28 神人出行画像二

传说黄帝之母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而娠,因此黄帝是雷神之子,有些传说甚至认为黄帝就是雷神,《河图帝纪通》载:“黄帝以雷精起。”黄帝又号称“轩辕氏”,《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上文已述,“黄帝为有熊”以熊为图腾,故汉画中的雷神面部似熊便不奇怪了。最早的雷神形象为龙,到了汉代又似熊,上文在论述颛顼帝时已表述,黄帝一统中原以后以龙为整个部族的图腾,且“熊”与“龙”之间本就有互通之意,这一点,从“鲧死三年不腐……化为黄熊,寻化为黄龙”的神话可以得到证明。

可是,汉代人为什么崇拜雷神呢?首先,作为古老的农业国,人们最关心的当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的生长问题,他们发现春雷响后万物便复苏,以为雷具有催生万物的功能。《周易·说卦》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160]《说文》中亦云:“霆,雷余声铃铃,所以挺出万物。”[161]这种春雷响而催生万物的自然现象使得古人联想到雷是主宰万物生长、保护农牧业的保护神。其次,雷电出现后往往会降雨水。古人并不知道雷电和雨水之间的关系,加之雷神的初始形象是龙,使得人们联想到雨水是雷电(龙)带来的,“并认为雷电是司雨之神”[162]。第三,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打雷是老天爷在发怒要惩罚恶人。《论衡·雷虚篇》:“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呴吁矣。”[163]人若是做了十恶不赦的坏事,便会受到雷神的惩罚。《周易·震·象辞》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164]《礼记·玉藻》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165]在古人眼中,雷神就是明辨是非的惩恶之神,而从古至今人们所说的“五雷轰顶”“遭雷劈”等都是说明雷神是专门扶持正义、替天惩罚恶人的大神。基于以上三点,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汉人会崇拜雷神了。

2.雨神

古人崇拜雷神的原因之一是雷电之后会有雨水相随,在还不知道可以人工降雨只能祈求雨神降雨的汉代,人们对于雨神的崇拜是自然崇拜中最普遍、最经常的,因为雷虽然可以“催生万物”,但是万物的生长也离不开雨水的滋润。雨神的观念是在雨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与雨能滋养万物密不可分。《释名·释天》云:“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农作物需要适当的雨水才能够茁壮成长,但若雨水过多反而会起到反作用甚至成灾。《尔雅·释天》曰:“甘雨时降,万物以嘉。”[166]只有适时、适量的雨水才会滋养万物,因此古人才会崇拜雨神,祈求风调雨顺。如前所述,龙最初是雷神的形象,在中国古代人们皆以为它主宰雨水,“上古时代的祭龙求雨实质上就是祭雷求雨”[167] ,《吕氏春秋·有始览》也说“龙致雨”[168] ,《后汉书·礼仪中》也记载:“……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衣皂,兴土龙……”[169]纬书《遁甲开山图》中也说:“绛北有阳石山,有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于此,帝王历代养龙之处。国有水旱不时,即祀池请雨。”[170]可见,古人将龙作为主宰雨水的雨神形象是有据可依的。《淮南子·墬形训》中说“黄龙入藏生黄泉”[171] ,“青龙入藏生青泉”[172] ,“赤龙入藏生赤泉”[173] ,“白龙入藏生白泉”[174] ,“玄龙入藏生玄泉”[175]。这种说法虽然是在五行说产生之后才有的,但是它却明确地表达了在汉代以前“龙能生水”的民间信仰。那么,在汉画像中,崇龙的汉代人是如何把龙和雨神联系在一起的呢?

“神话传说中的应龙,具有呼风唤雨的神性,当是较早的雨水神形象。”[176]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177]《大荒北经》载,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曾得到应龙的帮助,“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178]。“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179]故应龙应是黄帝的雨神。那么这位雨神的样貌如何呢?《广雅·释鱼》曰:“有翼曰应龙。”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应龙,龙有翼者也。”[180] (如图3-29)然而在汉画像中,我们亦可见到带着翅膀的应龙,张道一先生也说过:“应龙在龙群中的特点是有翼。”[181] (如图3-30、图3-31)

图3-29 《山海经》中的应龙

图3-30 1972年山东临沂市白庄汉墓出土·应龙(局部)

图3-31 1977年河南方城县东关汉墓出土·应龙(局部)

3.虹神

霓虹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阳光射入水滴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的在雨幕上或雾幕上的圆弧。但是古人却不知道雨后霓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只以为它是龙在喝水。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中就已有象形“虹”字,像龙蛇一类的动物,龙身形如弓状似虹,两端各有一个龙头。《说文》释虹曰:“虹,䗖也,状似虫。”[182]陈梦家先生也讲过:“卜辞虹字象两头蛇龙之形。”[183]近现代民族至今仍存在虹即龙蛇能饮水的观念,郭沫若先生就曾说:“吾蜀乡人至今犹有虹有首饮水之说。”[184]王孝廉先生也曾指出:“以虹为蛇的信仰也是许多民族所共有的,南洋一带的原始民族把虹看作是一条灵蛇,东亚日本、韩国,也有以虹为龙或为蛇的信仰,澳洲的原始民族把虹当作巨蛇图腾,印度阿萨姆一带称虹为地蛇,他们相信虹是守护大地的巨蛇,每当雨停之后,巨蛇的影子投映到天空,就是虹。”[185]由于上古人们皆认为虹是龙蛇状动物,雨后出现霓虹是虹在吸水为了下次降雨之用,因此人们就把虹视为雨水之神。

综上,虹神必是以龙为形象的雨水神,考古学的资料可以进一步说明龙在古代曾被奉为虹神。除上文所述甲骨文“虹”字外,在安徽长丰县杨公乡出土的战国玉璜“两头龙纹”(如图3-32),双龙首,弧度相对较小,嘴张开,形象生动。在汉画像中,亦不少龙头彩虹。1972年河南唐河县针织厂出土的一块西汉画像石上刻有“龙头彩虹”(如图3-33),虹呈半圆形,弧度较大,两龙头张开大口,似饮水状。江苏邳州占城出土的一块祠堂顶盖画像石,画面呈水平三段分割,中间一格刻两道龙形彩虹,彩虹下为三鱼拉车,车舆上前面一人为驭者,后面一位应为雨师(水神),车轮为卷状龙蛇(如图3-34)。这说明汉代人亦把虹看作龙,人们崇拜虹神同崇拜雨神一样,都是希望风调雨顺万物丰收。此外,在古代霓虹的出现亦被认为是祸福、吉凶的征兆。《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引《祥验集·韦皋》云:“夫虹霓,天使也,降于邪则为戾,降于正则为祥。”《后汉书·杨震列传》引《春秋谶》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内乱。”[186]这些祸福、吉凶的征兆都是和虹神司雨水于人有利有害相关。

图3-32 战国玉璜“双头龙纹”

图3-33 河南唐河县针织厂出土·龙头彩虹

图3-34 江苏邳州占城出土龙形彩虹·水神出行·鱼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