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神话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缩影,是人们观念、思想的一种反映与呈现。当人类进入历史时期,人们又利用神话传说来表达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宇宙的了解和看法以及他们所共同承认的历史。因此,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应该是多元的,其中应包括: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各个层面。“图腾”本就是关于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社会文化的一门学问,图腾图像本身就是一种神话的表达方式,我们从图腾神话的角度入手研究探讨汉画像中的图腾神话遗迹,从远古的神话思维出发研究汉代的神话,以全新的视角发掘汉画像的图像内涵。汉代是政治、经济、文明全面发展的大一统时期,早已脱离亘古时期的图腾祖先时代,然而,文化的传承仍旧将图腾文化遗留在部分神秘的神话图像上,是汉代人民集体无意识的思维表达。为了避免“泛图腾论”的错误,文章所涉及的汉画像中的图像,均属带有“图腾神话”色彩的部分图像,用以帮助理解汉画像中的图腾神话的遗迹以及在文化传承中所产生的变化。
本章从汉画像——图腾神话的镜像、图腾遗存面面观、图腾文化传承中的文化变异三个大方面来探析汉画像中的图腾神话遗迹。首先,对汉画像中带有“图腾神话”色彩的部分图像进行分类,探讨了始祖神伏羲、女娲的图腾,龙图像和鸟图像的图腾神话。其次,对图腾遗存问题做多面观察,讨论了图腾崇拜与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及自然神崇拜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汉代对生命的追求、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神崇拜。最后,分析了图腾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的变化,总结出图腾神话在汉代朝着鬼神信仰、吉祥文化、政治神话等方向发生变化,以及始祖神伏羲、女娲神职地位的下降。
汉画像图腾神话的遗迹探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文化,了解汉代人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1]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2] 朱存明,《图腾美学与精神家园》,《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
[3] 何星亮,《图腾与人类文明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7卷第6期。
[4]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5] [英]鲁惟一著,王浩译,《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6]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7] 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页。
[8]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320页。
[9] 杨堃,《论神话的起源和发展》,《民间文艺学坛》,1985年第1期。
[10] [苏]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96页。
[11] 鉴于很多专家学者对于中国是否有图腾一说持否定态度,且很多研究中国图腾的学者很容易犯“泛图腾论”的错误,所以文章所涉及的汉画像中的图像,均属带有“图腾神话”色彩的部分图像,用以帮助理解汉画像中的图腾神话的遗迹以及在文化传承中所产生的变化。
[12]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3] 黄震云、孙娟,《汉代神话史》,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14] 田兆元,《图腾神话与祖先神话的传承流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3期。
[15] 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6页。
[16]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7] 李陈广,《汉画伏羲女娲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18] [德]埃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9] 王贵生,《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
[20] 朱存明,《中国的丑怪》,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21] 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22] 吴诗池,《原始艺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23] 杨堃,《杨堃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502页。
[24]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25]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页。
[26]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页。
[2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1页。
[28]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45页。
[29]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85页。
[30] [美]W.爱伯哈德著,陈建宪译,《中国文化象征词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91页。
[31] 钟年,《数字“七”发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32]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1页。
[33]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34] 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14页。
[35] 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06页。
[36] 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43、244页。
[37] 严万里校,《商君书》,《诸子集成》(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页。
[38]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63页。
[39]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21页。
[40]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41]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4页。
[4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4页。
[43] 董治安等主编,吴庆峰、刘保贞、庄大钧整理,《两汉全书》(第十八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20页。
[44] 董治安等主编,吴庆峰、刘保贞、庄大钧整理,《两汉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2602页。
[45]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沈阳:辽宁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46]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4页。
[47]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81页。
[48]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25页。
[49] 闫德亮,《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50]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7页。
[51] 霍想有主编,《伏羲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52]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48页。
[53] “个人图腾”是图腾文化类型中的一种。图腾文化类型有很多种,但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无定论。中外学者对于图腾文化类型的分类各持己见,说法不一,但不管是何分类,“个人图腾”都是其一。何星亮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资料,将图腾文化类型主要分成九种:群落图腾、氏族图腾、胞族图腾、部落图腾、民族图腾、性别图腾、婚姻级图腾、家庭图腾和个人图腾。
[54]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3页。
[55] 〔汉〕扬雄,《扬子法言》,《诸子集成》(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0页。
[56] 张宏,《汉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长生主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57]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58]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59]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14页。
[60]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249页。
[61]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273页。
[62]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295页。
[63]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第5页。
[64]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83页。
[65] 俞伟超,《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内容考》,载《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155页。
[6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156页。
[6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44页。
[68] 刘敦愿,《马王堆西汉帛画中的若干神话问题》,《文史哲》,1978年第4期。
[69]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6期。
[70]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85页。
[71]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72]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
[73]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页。
[74] 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61年。
[75] 董治安等主编,李士彪、吴士英、张海峰整理,《两汉全书》(第十五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00页。
[76]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54页。
[7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23—4525页。
[78] 朱存明,《中国的丑怪》,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79] 庞进,《凤图腾》,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8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79页。
[81] 董治安等主编,庄大钧、王承略、刘晓东整理,《两汉全书》(第二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3页。
[82] 《太平御览》引《韩诗外传》曰:“黄帝即位,施圣仁恩,承天明命,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见凤皇,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皇何如?’天老对曰:‘夫凤之像,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首戴德,颈揭义,背负仁,心入信,翼挟义,足履正,尾系武;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光备举;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来则喜,游必择所,饥不妄下。’其鸣也,雄曰‘节节’,雌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章,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夫唯凤为能究万物,通天地,象百物,达乎道,律五音,成九德,览九州,观八极。……”
[83]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8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43页。
[85]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7页。
[8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948页。
[87]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5页。
[88]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89]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90]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91] 叶舒宪,《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民族艺术》,2009年第3期。
[92]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71页。
[93] 董治安等主编,项永琴、王承略整理,《两汉全书》(第十二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29页。
[94]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
[95]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96]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97] 梅新林,《祖先崇拜起源论》,《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98]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169页。
[99] 陶思炎,《中国鱼文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100] 朱存明,《中国的丑怪》,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101] 刘云辉,《仰韶文化“鱼纹”“人面鱼纹”内涵二十说述评——兼论“人面鱼纹”为巫师面具形象》,《文博》,1990年第4期。
[102] [苏]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1页。
[103]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图腾魂或称“婴儿魂”“婴儿胚胎”……它是一种使妇女怀孕的与图腾有关的超自然物体。他们认为,每个妇女怀孕的直接原因都是图腾魂进入妇女体内,因而,每个人都是由图腾转生的。
[104] 梅新林,《祖先崇拜起源论》,《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105] 潜明兹,《中国神话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106] 临汝县文化馆,《临汝县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
[107]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
[108] 陶思炎,《鱼考》,《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3期。
[109]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110]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9页。
[111]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6页。
[112] 梅新林,《祖先崇拜起源论》,《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113]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1页。
[114]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26页。
[115] 〔汉〕扬雄撰,〔宋〕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太玄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2页。
[116]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4页。
[117] 转引自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6页。
[118] 梅新林,《祖先崇拜起源论》,《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119] 《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图版说明第16页。
[120]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3页。
[121]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2页。
[12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5页。
[123]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9页。
[12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55页。
[125] 董治安等主编,李士彪、吴士英、张海峰整理,《两汉全书》(第十五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76页。
[126] 董治安等主编,吴庆峰、刘保贞整理,《两汉全书》(第二十二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03页。
[127]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页。
[128]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8页。
[129]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28页。
[130]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8页。
[131]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页。
[132]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03页。
[133]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页。
[134]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1页。
[135]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页。
[136]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37页。
[137] 《山海经·海内经》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28页。
[13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60页。
[139]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3页。
[140]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266页。
[141]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95页。
[14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8页。
[143]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60页。
[144]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页。
[14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2页。
[146] 〔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050页。
[147]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13页。
[148]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6页。
[149]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7页。
[150]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87页。
[151] [苏]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17页。
[152] 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53]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54] 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55]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7页。
[156] [德]费尔巴哈著,林伊文译,《宗教本质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0页。
[157]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81页。
[158]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25页。
[159]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16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7页。
[16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72页。
[162] 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163] 董治安等主编,胡长青整理,《两汉全书》(第十七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61页。
[16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7页。
[165]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196页。
[16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680页。
[167] 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168] 《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应同》曰:“天为者时,而不助农于下。……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以形逐影。”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77页。
[16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13页。
[170]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页。
[171]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5页。
[172]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6页。
[173]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6、237页。
[174]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7页。
[175]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7、238页。
[176] 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177]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13页。
[178]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90、491页。
[179]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87页。
[180]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14页。
[181]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182]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73页。
[18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3页。
[184] 郭沫若,《卜辞通纂》,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8、389页。
[185] 王孝廉,《花与花神·灵蛇与长桥》,台北:洪范书店1982年版,第57页。
[18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01页。
[187]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188] 郑立君,《剔图刻像——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与成像方式》,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页。
[189]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90]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191]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235页。
[192]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693页。
[193]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4、95页。
[194]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38页。
[195]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9页。
[196]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2页。
[197]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18页。
[198] 贺西林,《洛阳卜千秋墓墓室壁画的再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
[199] 张世亮等译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3页。
[200]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693页。
[201]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3页。
[202] 周保平,《汉代吉祥画像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203] 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204]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41页。
[205]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1页。
[206] 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207]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208] 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