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伏羲女娲的对偶性
第六章 汉画像伏羲女娲的对偶性
汉画像是汉代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艺术,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伏羲、女娲图像所占比重较大,对这些图像的研究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成果,但随着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对其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入的需要。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图像不仅具有地域分布特点,同时也有位置分布的特点。伏羲、女娲图像在汉画像中从最初的神仙世界中的最高神,逐渐退居到次要位置,成了西王母、东王公的随从。这说明了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在汉代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很明显地受到汉代的社会思想及世俗观念的影响。
在汉画像中,伏羲、女娲图像在构图上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体现了一种对偶性,如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尾相交、手执规矩、手捧日月等。伏羲、女娲图像的对偶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结构上,同时也体现在构成元素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内容的对偶上。伏羲、女娲本身构成男、女性别上的对偶,男阳、女阴。其手执的规、矩及手捧的日、月也具有对偶性。规天矩地、日阳月阴,构成了一对对的对偶关系。伏羲、女娲图像的对偶性体现了汉代人的两元对立的思维,即万事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汉代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认识到事物在矛盾运动中达到统一的状态,达到中和之美。在墓葬中刻画伏羲、女娲的对偶图像则表现了汉代人的阴阳哲学观,寄托着人们对于阴阳相合、生殖崇拜、子孙繁衍的美好愿望。在充满死亡气息的墓葬中刻画如此具有生命活力的图像,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再生的美好愿景。
汉画像中伏羲、女娲形象刻画生动,对偶性的图像呈现出丰富的意义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汉画像中极具特色的图像。伏羲、女娲图像的对偶性表达的阴阳相合的观念一直属于人类最基本的愿望,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的基础,对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伏羲女娲图像的对偶性表现,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它表现了中国人在汉代以前就形成的阴阳观念,是汉代阴阳哲学的图像呈现,形象直觉地表现了汉代人的对称之美、中和之美、创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