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汉画像石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汉代艺术遗存,它题材丰富,构图变化多样,图像集写实与抽象于一体,细致地描绘了汉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现了汉代人的思想和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艺术的载体,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从中能找到汉代以前的原始文化的缩影,也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汉画像中“九头人面兽”图像以怪诞的人兽混合形象表现了汉代特殊的审美意趣。

汉画像中“九头人面兽”典型的怪诞形象在于人兽混合、九个人面。“九头人面兽”多出现于东汉时期,它与史料记载的开明兽形象十分吻合;我们又通过对商楚的虎神兽梼杌和蜀国的开明族的探析,进一步揭开汉画像中“九头人面兽”形象产生的神秘面纱;也从楚墓里人兽混合的镇墓兽中探究了“九头人面兽”的源起。九首的“九”体现了中国古人文化观念中数量与空间的神秘含义,也体现了汉代人向往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成性力量。

从图像学出发,通过论述汉画像中“九头人面兽”与共存于同一画面的昆仑山、西王母、东王公和奇禽异兽的内在关系,进一步解析“九头人面兽”图像的真正含义以及图像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汉画像中“九头人面兽”是看守昆仑山的开明兽。西方昆仑山的神秘面纱为“九头人面兽”披上了神秘的罩衣,因此“九头人面兽”成为西方昆仑山上的山神、守门神和月兽,也成为汉代人死后登仙的工具。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西王母是昆仑山上的主神,她与东汉时期出现的东王公成为配偶神,同时可证“九头人面兽”也是他们的役畜。从民族学角度来看,西王母是远古时期西方的以虎为图腾的部落氏族首领,因此“九头人面兽”即开明兽是西王母部落从属的虎氏族。纵观“九头人面兽”图像,可得出它无不与奇禽异兽杂处在一起。这些奇禽异兽是昆仑山上的灵兽,“九头人面兽”即开明兽也是昆仑山上的看门兽,二者的关系突出了“九头人面兽”的百兽之长的地位。汉画像中“九头人面兽”与奇禽异兽共处于同一画面,其图像背后隐含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和神仙思想。

通过论述汉画像中“九头人面兽”外在的怪诞形象,来揭示它内在的审美意义。怪诞的“九头人面兽”图像反映了汉代人夸张变形的艺术创作方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反常矛盾性。从图腾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九头人面兽”图像在怪诞的外形下隐含着汉代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主体生命自由的超越。汉画像中“九头人面兽”怪诞的外在形象反映了汉代社会集体内在心理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精神,是集体无意识下的产物。

附表:汉画像“九头人面兽”图像出土地、年代


[1] 瞿中溶,《汉武梁祠画像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2]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页。

[3]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4]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4、298页。

[5] 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6]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9页。

[7]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6、407页。

[8]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9] 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10] 王一兵,《虎豹熊罴演大荒——图腾与中国史前文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11] 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12] 萧兵,《楚辞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0页。

[13] 谭维四,《曾侯乙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7页。

[14] 刘弘,《巴蜀与开明兽》,《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

[15]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16]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页。

[17]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18] 萧兵,《楚辞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43页。

[19] 萧兵,《楚辞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44页。

[20] 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21] 郑先兴主编,《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2] 郑先兴主编,《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3]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5页。

[24]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118页。

[25]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页。

[26]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1页。

[27] [美]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28] 朱存明,《中国的丑怪》,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29]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30] 萧兵,《楚辞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82页。

[31] 萧兵,《楚辞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86页。

[32] 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33] 荣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34] 杨爱国,《走访汉代画像石》,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35]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6] 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37] [英]比尼恩著,孙乃修译,《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38] 徐华,《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39]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48、256页。

[40] 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120页。

[41] 闻一多,《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42] 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379页。

[43] “格里芬”属于闪语词,并被所有欧洲语言共同使用。埃及和希腊有斯芬克斯即人面狮身;希腊有带翼的龙,亚述、波斯有拉马苏即人首带翼兽、森莫夫即兽首鸟形怪兽。

[44] 李零,《入山与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45] 彭浩,《“镇墓兽”新解》,《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46] 丁兰,《楚式“镇墓兽”特征综论》,《江汉考古》,2010年第1期。

[47] 谭维四,《曾侯乙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4页。

[48] 黄莹,《楚式镇墓兽研究》,《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

[49] 陈跃均、院文清,《“镇墓兽”略考》,《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50] 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67页。

[51] 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52] 石从枝,《唐代人面兽身镇墓兽》,《文物春秋》,2001年第6期。

[53] 谢选骏,《中国神话》,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54]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55] 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0页。

[56]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8页。

[57]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58]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4页。

[59]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8页。

[60]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61] 唐善纯,《中国的神秘文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62] 萧兵,《楚辞与神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9页。

[63] 萧兵,《楚辞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1页。

[64] 苏雪林,《屈原与〈九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65] 苏雪林,《屈原与〈九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2—343页。

[66]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67] 李立,《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68] 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69] 杜而未,《昆仑文化与不死观念》,《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70] 萧兵,《楚辞与神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8页。

[71] 杜而未,《昆仑文化与不死观念》,《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72] 杜而未,《昆仑文化与不死观念》,《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73] 张正明,《楚文化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74] 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75] 王一兵,《虎豹熊罴演大荒——图腾与中国史前文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76] 萧兵,《楚辞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6页。

[77] 杜而未,《昆仑文化与不死观念》,《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78] 杜而未,《昆仑文化与不死观念》,《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79] 杜而未,《昆仑文化与不死观念》,《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80]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81]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0页。

[82]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83]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84]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85] 李伟男、王伟,《汉画中的多头人面兽——登仙工具龙舟》,《南都学坛》,1995年第2期。

[86]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7页。

[87]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88] 唐善纯,《中国的神秘文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89]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页。

[90]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91] 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92]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和主题》,《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页。

[9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94] 顾森主编,《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95]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96] 吴晗,《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409页。

[97] 佚名撰,王根林校点,《汉武故事》,《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174页。

[98]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6页。

[99] 郑先兴主编,《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00]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101]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7页。

[102] 魏光霞,《西王母和神仙信仰》,《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9页。

[103] 胡懿勋,《亘古的爱恋——西王母与东王公》,《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9页。

[104] 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105] 凌纯声,《昆仑丘与西王母》,《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106] 何光岳,《西王母的来源与迁徙》,《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1页。

[107] 吕思勉,《西王母考》,《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08] 王兆祥,《中国神仙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109] 朱芳囿,《西王母》,《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110]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111] 叶舒宪,《熊图腾:中国祖先神话探源》,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112] 马书田,《华夏诸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113] 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114] 吴晗,《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5页。

[115] 姚宝瑄,《域外西王母神话新证》,《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页。

[116] 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1页。

[117]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118]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119] 彭官章、朴永子,《羌人巴人土家族(下)》,《吉首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120] 萧兵,《楚辞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0页。

[121] 萧兵,《楚辞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9页。

[122]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123]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页。

[124] 王一兵,《虎豹熊罴演大荒——图腾与中国史前文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2页。

[125]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126] 刘弘,《巴蜀与开明兽》,《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

[127]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128] 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129] 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

[130] 吴晗,《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0页。

[131]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132]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133] 王兆祥主编,《中国神仙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1页。

[134] 张道一,《画像石鉴赏》,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页。

[135]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136]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137] 李立,《汉墓神画研究:神话与神话艺术精神的考察与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138] 萧兵,《楚辞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139]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140] [英]菲利普·汤姆森著,黎志煌译,《怪诞》,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141] 朱存明,《中国的丑怪》,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42]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43] 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1页。

[144] [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145] 徐华,《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146]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5页。

[147] 〔汉〕许慎撰,崔枢华、何宗慧校点,《标点注音说文解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9页。

[148] [英]菲利普·汤姆森著,黎志煌译,《怪诞》,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149] [日]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译,《中国的妖怪》,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150] 朱存明,《中国的丑怪》,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151] [英]菲利普·汤姆森著,黎志煌译,《怪诞》,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152] [英]菲利普·汤姆森著,黎志煌译,《怪诞》,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153] 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54]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7页。

[155] [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页。

[156] [日]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译,《中国的妖怪》,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157] [日]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译,《中国的妖怪》,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158]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5页。

[159] 何宁,《淮南子集释》(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62页。

[160] 〔汉〕东方朔,《神异经》,《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161] [日]井上圆了著,蔡元培译,《妖怪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162] 朱存明,《中国文艺中的怪诞》,《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163] 郑元者,《图腾美学和现代人类》,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

[164] 徐华,《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165]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3页。

[166]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167]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