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汉画像中的太阳鸟形象代表着远古太阳神崇拜在汉代的延续,这一形象的产生,是原始初民神话思维的结果。到了汉代,由于阴阳五行说的融入和谶纬迷信之说的盛行,汉画像中的太阳鸟形象具有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追溯了太阳鸟形象的历史根源,用文字和图像的记载证明了太阳鸟形象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太阳和鸟的结合是动物图腾和自然崇拜的整合,它反映了太阳崇拜早期阶段的自然特征。
由于受西汉中期兴起的董仲舒提倡的新儒学及东汉时期形成的道教影响,该时期的太阳鸟形象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其图像包括体现太阳神崇拜的“日中有踆乌”“金乌载日”、反映道家阴阳和谐观念的“伏羲女娲擎日月”、呈现汉代人宇宙观的“日月合璧”和“日月同辉”,以及赞扬太阳英雄主义的“后羿射日”。通过对汉画像中出现的太阳鸟形象特征的深入分析,证明太阳鸟形象有着光明、生命和永恒的精神寓意,是汉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的完美结合。在两汉时代特有的宇宙观念和审美文化背景下,汉画像中的太阳鸟形象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太阳鸟形象极具张扬的运动感,富于情态的艺术韵律,是汉代人在社会统一、人本位意识增强时期的个性张扬的展现。
[1]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308页。
[2]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408页。
[3] 〔汉〕刘安等编,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4] 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5]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060页。
[6]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7]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8]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9]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
[10]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59页。
[11] 陈勤建,《中国鸟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12] 陈勤建,《太阳鸟信仰的成因及文化意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3]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4] 黄震云,《汉代神话的多态性和政治》,《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5] 何新,《爱情与英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1—87页。
[16] 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古代太阳崇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56页。
[17]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5页。
[18]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张澍稡集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页。
[19] 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94页。
[20]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30页。
[21]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22] 闻一多,《天问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23] 传世文献中有两个,一个是侍尧帝的夷羿,一个是夏朝时代的后羿。在学界对羿是有争议的,有的学者认为羿与后羿,当加以区别,可视为“两羿分离说”,如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218页)、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后羿乃夷羿之流变,可称“两羿一系说”。刘尧民(《关于〈天问〉中羿之分化》,载《思想战线》,1984年第6期)、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是其代表人物。本文赞同“两羿一系说”。
[24] 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25] 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26]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3页。
[27] 参见〔晋〕张华《博物志·异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28] 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29] 萧兵,《楚辞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30]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4页。
[31]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3、524页。
[32]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0页。
[33]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34] 何辉兰,《论太阳与鸟的神话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南方论刊》,2008年第8期。
[35] 周怡,《太阳鸟与鸟蛇并绘——中国早期鸟造型与鸟图腾的演变》,《寻根》,1998年第5期。
[36]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页。
[37]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38] 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39]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18页。
[40]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58页。
[41] 张道一,《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42]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图版说明,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43] 吴曾德、周到,《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与天文》,《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44] 〔汉〕刘熙,《释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45]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03页。
[46] [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
[47]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48]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49] 牛天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考述》,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50]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张澍稡集补注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页。
[51] 董治安等主编,胡长青整理,《两汉全书》(第十七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51页。
[52] 田合禄、田峰,《周易与日月崇拜》,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53]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54]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55]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56] 牛天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考述》,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57]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93页。
[58]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59]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60]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页。
[61] 廖群,《神话寻踪》,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62]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63] 孙作云在其《后羿传说丛考》(载《中国学报·第1卷》,1944年)、李玄伯在其《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都持这一观点,其他学者如朱天顺、郭沫若等人也坚持此一观点。
[64]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65]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66]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67] 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68]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69]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70] 何新,《诸神的起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71] 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220页。
[7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67页。
[74]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77页。
[75] 蒋书庆,《起飞的太阳鸟——半坡鱼鸟纹初探》,《西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76] 涂敏华,《〈山海经〉太阳鸟神话的考古印证及其文化内涵》,《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7] 黄剑华,《太阳神鸟的绝唱——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箔饰探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78] 回顾,《中国图案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