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神是人类在原始时代创造的产物,是一种虚幻的观念存在,是人们为了对抗大自然,在内心创造出来的得以依赖的幻象。神被刻画在汉画像中,则寄托了人类的希望与诉求。汉画像作为一种丧葬艺术,为我们展现了汉代匠人的完美工艺,为我们展现了雄壮的画卷,体现了汉代人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透过那一块块、一幅幅的画像,我们似乎能看到它们画面内隐藏的深意。汉画像不仅是一种墓室的装饰艺术,而且应该是一种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及宗教信仰的展示平台,那些带着远古时代气息的画像在为我们讲述着汉代的故事。

神话中重要的两位神灵——伏羲、女娲,他们的画像被大量地刻画在汉代的墓室中,这表示汉代人对于伏羲、女娲的尊崇。作为远古时代的神灵,伏羲、女娲自身带有某种象征,关于他们的神话传说流传到汉代后,受到汉代思想和世俗观念的影响,伏羲、女娲又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在汉代,伏羲、女娲神话传说最重要的变化是与汉代的阴阳五行观念的结合,他们从独立的神发展成了夫妻神,这种改变明显地体现在汉画像中。在汉画像中,伏羲、女娲的形象多为人首蛇身,他们或交尾或分立。与神话传说中不同的是,他们的形象被加了一些要素,即与规矩、日月的结合,这些画像体现出很明显的对偶性。这可以看作是汉代人对于伏羲、女娲形象的改造,这种改造自然与阴阳哲学观密切相连。

在汉画像中,伏羲、女娲图像呈现的对偶现象,体现了汉代人的二元对立的思维,也体现了阴阳二者矛盾运动,最终达到统一的中和之美,中国美学讲究的就是和谐美。在墓室中刻画具有对偶性的伏羲、女娲画像,一方面为了构图结构上的对称之美,另一方面则具有独特的内涵。伏羲、女娲男阳女阴,手中所执规矩则体现了规天矩地的功能,男人即天,女人即地,天地阴阳,故规矩也即阴阳的化身。日与月则更是阴与阳的直观象征,男阳女阴,男女构精方能化生万物。故汉代人在墓室中刻画伏羲、女娲画像则体现了汉代人的阴阳哲学观,伏羲、女娲画像则被赋予了更深的象征意蕴。人类在面对死亡之时,都希望可以获得再生或升仙,所以象征阴阳的伏羲、女娲对偶图像则体现汉代人对于再生的美好愿望。墓室中刻画如此具有阴阳观念的画像,同时也体现了汉代人对于生殖的崇拜,希望阴阳可以得到调和,最终达到子孙繁衍、家族昌盛的愿望。

总之,伏羲、女娲在汉画像中,形象独特,内涵丰富,是汉画像中阴阳观念画像的典型代表,呈现了神话与画像结合之美,也体现出人类的理想。对偶性的伏羲、女娲画像传达出阴阳相合的和谐之美,这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类要得以繁衍,就必须注重阴阳的调和,注重自然的规律。这不仅适用于人类自身的繁衍上,也适用于自然界。人类要得以生存,也要注重大自然界的阴阳调和,要懂得保护自然,只有人和自然同时得到阴阳相合,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状态。


[1]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 翦伯赞,《秦汉史·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4]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5页。

[5]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物》,1964年第4期。

[6] 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8期。

[7] 南京博物院,《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1年第2期。

[8] 周到、李京华,《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的发掘》,《文物》,1973年第6期。

[9] 《南阳汉画像石》编委会,《唐河县电厂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10] 南阳市文物管理所,《河南省南阳市十里铺二号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11] 长宁县文化馆,《四川长宁“七个洞”东汉纪年画像崖墓》,《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12] 刘志远,《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记》,《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13]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写作小组,《米脂东汉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3期。

[14] 戴应新、魏遂志,《陕西绥德黄家塔东汉画像石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6期。

[15] 吴兰、志安、春宁,《绥德辛店发现的两座画像石墓》,《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1期。

[16]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6期。

[17] 吕劲松,《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6年增刊《洛阳考古发掘与研究》专号。

[18]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19] 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第6期。

[20]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42页。

[21] 蒋英炬,《汉代的小祠堂——嘉祥宋山汉画像石的复原》,《考古》,1983年第8期。

[22] 罗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祠堂》,《文物》,1961年第4、5期合刊。

[23] 王思礼,《山东肥城汉画像石墓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24]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25] 刘惠萍,《伏羲神话与信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26]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26页。

[27]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72页。

[28] 陈履生,《神画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29] 陈长山,《高禖画像小考》,《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30] 吴曾德,《汉代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31] 刘弘,《汉画像石所见太一神考》,《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4期。

[32] 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3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08页。

[34]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7页。

[35]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4页。

[36]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220页。

[38]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5页。

[39]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40]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8—199页。

[4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42] 严北溟,《论律诗对偶形式与辩证思维》,《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43] 辩证逻辑纲要编写组编,《辩证逻辑纲要》,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4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45]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3页。

[46] 王献堂,《炎黄氏族文化考》,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47]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48]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55页。

[49] 闻一多,《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50] 〔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7页。

[51] 〔汉〕班固,《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70页。

[52]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61页。

[53]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45页。

[54]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60页。

[55] 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56] [俄]李福清,《中国神话故事论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7页。

[57] 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58] 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59]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62页。

[60]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62页。

[61] 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0页。

[62] 〔汉〕刘歆编,〔晋〕郭璞注,《山海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页。

[63]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86页。

[64] 袁珂,《古神话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6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65页。

[66] 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页。

[67] 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68]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2页。

[69]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3页。

[70] 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页。

[71] 闻一多,《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72] 锺敬文,《马王堆汉墓帛书的神话史意义》,《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

[73] 李子贤,《试论云南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思想战线》,1980年第1期。

[74] 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75] 陈履生,《神画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76] 陈履生,《神画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77] 陈履生,《神画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78] 陈履生,《神画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79]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4页。

[80] 李立,《由日月相偶到阴阳相配——论日月神话在汉代的发展与演变》,《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81] [俄]李福清,《中国神话故事论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页。

[82]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35—336页。

[83]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84] 《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9—70页。

[85] 仪平策,《“中和”范式·“阴阳两仪”·“一两”思想——中国美学精神的思维文化探源》,《周易研究》,2004年第1期。

[86]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第2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87]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88]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页。

[89] 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2页。

[90]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98页。

[91]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92]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50页。

[93] 李立,《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94] [英]鲁惟一著,王浩译,《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95] 陆思贤,《神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96] 贺西林,《汉画阴阳主神考》,《美术研究》,2011年第1期。

[9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98] 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99] [美]丹尼斯·赵著,王骧、万柯译,《中国人信仰中的蛇》,载《民间文艺集刊》第7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0页。

[100] [奥]弗洛伊德著,赖其万、符传孝译,《梦的解析》,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78页。

[101] 范立舟,《伏羲、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02] [德]尼采著,李超杰译,《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9页。

[103] [英]鲁惟一著,王浩译,《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