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图像比起文字来更接近人类审美的本源。人类视觉的造型,往往是审美的。”[86]汉画像西王母艺术及艺术精神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得到丰富,两汉的文化与思想的丰富性、流动性、创造性构成了西王母图像艺术内在精神转变的底蕴。儒道互补的经典思想和汉代人的一般思想观念、通俗信仰(包括阴阳五行、神仙方术、谶纬等)之间密切联系,构成了西王母造型艺术活动的直接动因和最终精神根源。汉代西王母总体上以“升仙”为主题,这一主题作为秦汉之际神仙信仰的中心观念,在幻想的形式中追求突破生与死的界限,企盼达成长生不死的愿望。西汉晚期至东汉的西王母汉画像出现的仙界与现实人间混融、仙人与俗人的共存,以至于仙界向人间返归与转换的走向,正是汉代人对神仙观念这一根本内涵看法的发展变化。
总之,通过对图文互释角度下的汉代西王母形象的分析可知,其艺术精神的内在转变是汉代人精神世界发生转变的一种外化的表现。通过西王母的图像艺术,我们领略到了两汉时代特有的宇宙观念、审美文化理想和创造激情。于是,这内在的、间接的历史文化意蕴凝结显现在外在的、直接的感性表象形态上,便构成了具有浪漫、雄浑、壮丽之美的大汉时代艺术。
[1]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2]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9页。
[3]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9页。
[4]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58页。
[5]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58页。
[6]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25页。
[7]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7页。
[8]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3页。
[9]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页。
[10]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00页。
[11]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30页。
[12]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49页。
[1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90页。
[1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20页。
[1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95页。
[16]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4页。
[17] 〔汉〕焦延寿著,尚秉和注,常秉义点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18] 〔汉〕焦延寿著,尚秉和注,常秉义点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500页。
[19] 〔汉〕焦延寿著,尚秉和注,常秉义点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20] 〔汉〕焦延寿著,尚秉和注,常秉义点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21] 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22] Jean M.James,“An Iconographic Study of Xiwangmu During the Han Dynasty,”Atibus Asiae vol.LV.l/2,1995,P.40.
[23]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24]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25] 汪小洋,《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的至上神努力》,《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
[26]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3—55页。
[27]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7页。
[28]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29]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30]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31] 李国英,《读图时代应创造和谐的图文关系》,《文学教育》,2009年第1期。
[32] 李申,《论宗教的本质》,《哲学研究》,1997年第3期。
[33]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34]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35]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36] 陈犀禾选编,《电影改编理论问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37]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38]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39]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3页。
[40] 〔唐〕徐坚等撰,《初学记》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9页。
[41] 闻一多,《神仙考》,《闻一多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56页。
[42] [美]戴卫·赫尔曼著,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43] [美]苏珊·S.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44] 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45]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7页。
[46] 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47]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48]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49] [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9页。
[50]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51] 陈兆复,《岩画——人类早期的视觉表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
[52] [美]E.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53]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54]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55]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薛绚译,《意像地图——阅读图像中的爱与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56]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页。
[57] [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99页。
[58]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Practices of Look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21.
[59] [美]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60] [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9页。
[61]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载《朱光潜全集》(第十七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62]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63] [法]马塞尔·马尔丹著,吴岳添、赵家鹤译,《电影作为语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9—70页。
[64]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65] [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3页。
[66]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1页。
[67]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68] [苏]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5页。
[69] 转引自[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70] 李申,《论宗教的本质》,《哲学研究》,1997年第3期。
[7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95页。
[72] [英]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译,《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3—84页。
[73] [苏]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3页。
[74] 〔晋〕张湛注,《列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页。
[75] [英]布赖恩·莫里斯著,周国黎译,《宗教人类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页。
[76]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77] [苏]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2页。
[78] [苏]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页。
[79]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1页。
[80]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汪正龙译,《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10页。
[81] 朱存明,《汉画像所表现的传统审美观念的现代意义》,《美与时代》,2005年第1期。
[82] 《山海经》郭璞注昆仑“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46页。)
[83] 朱存明,《汉代墓室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
[84] [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85]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86]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