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操蛇图像是流行于先秦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图像范式。操蛇、珥蛇、践蛇、衔蛇、戴蛇等多种控制蛇的方式显示了其图像的丰富性。汉代的画像石、漆画、肖形印中也都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操蛇图像。肖形印中的操蛇图像既与先秦两汉其他器物上的操蛇图像有一定的共通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特色。操蛇图像在战国时期大量出现,它的产生发展反映了人蛇关系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操蛇图像产生于鸟衔蛇、践蛇图像,随后演变为“人鸟合体”操蛇神。因此,早期操蛇图像与鸟之间的关系密切。战国后期至汉代多是人操蛇的图像,“熊”操蛇则主要出现在汉代肖形印中。

通过文献的记载和图像的分析,我们认为肖形印中的神人操蛇图像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的神话传说和巫觋信仰。神人操蛇肖形印中珥蛇、践蛇者为《山海经》四海之神的肖像,珥蛇、操蛇者为夸父肖像。由于操蛇往往是巫觋的行为方式,因此执杖操蛇肖形印刻画的正是巫师肖像,他手中执的桃木杖不仅有辟邪的作用,也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熊”操蛇肖形印图像是汉代驱傩仪式的表现,这是前人从未提及过的观点。“熊”者,乃是巫师方相氏蒙熊皮所扮。“蛇”者,乃是被打之鬼的象征。神人操蛇肖形印的文化内涵集中地体现了先秦两汉时期的神灵崇拜和巫觋信仰。尽管“理性主义”思想已经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富于浪漫色彩的神巫信仰仍然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

肖形印的功能不同于文字印章,应该说不同内容的肖形印的功能是不同的。神人操蛇肖形印的功能是从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上生发出来的。根据本文研究,神人操蛇肖形印体现出古人对于“凶”的厌恶和对于“吉”的向往。因此,神人操蛇肖形印主要服务于趋吉避凶的功能。这体现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辟邪风俗,进而体现了人们对自我生命的关怀。


[1] 王伯敏,《古肖形印臆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2]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

[3] 马昌仪,《从战国图画中寻找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4] 王伯敏,《古肖形印臆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5] 程训义认为该印刻画的是夸父形象,他腰部所挂为取水用的水桶。见程训义《战国夸父肖形印》,《检察风云》,2008年第12期。

[6] 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7] 带钩器源于周代,是古人用于系腰带的挂钩,又称“犀比”。

[8] 牛济普,《汉代图形印》,《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9] 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

[10]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4页。

[11] 《诗经·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12] 王伯敏,《古肖形印臆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13]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9页。

[14] 叶其峰,《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15]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38页。

[16] [苏]列宁,《社会主义和宗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17] 《本草纲目》,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本1993年版。

[18] 王根林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19] 转引郭人民、郑慧生《中国古代文化专题》,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页。

[20] 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21] [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22]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16页。

[23] 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4] 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25] 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386页。

[26] 郭德维,《曾侯乙墓墓主内棺花纹图案略析》,《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

[27] 康殷,《古图形玺印汇》,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页。

[28] 叶其峰,《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页。

[29] 康殷,《古图形玺印汇》,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页。

[30] 温廷宽,《中国肖形印大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页。

[31] 〔晋〕张湛注,《列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4—55页。

[32] 吴荣曾,《战国、汉代的“操蛇神怪”及有关神话迷信的变异》,《文物》,1989年第10期。

[33]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34]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6页。

[35] 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36] 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3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38] 马昌仪,《从战国图画中寻找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39] 俞伟超,《大武辟兵铜戚与巴人的大武舞》,《考古》,1963年第3期。

[40] 王伯敏,《古肖形印臆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41]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5页。

[42]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页。

[43]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44]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1页。

[45]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5页。

[46] 转引自孙致中《〈山海经〉与〈山海图〉》,《河北学刊》,1987年第1期。

[47] 〔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版,阮序。

[48]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小说家类》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9]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9—81页。

[50] 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51] 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52] 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4期。

[53] 俞伟超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卷一,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54] 管思浩、霍启明、尹世娟,《山东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东南文化》,1999年第6期。

[55] 《神异经》:“东南方有人焉,周行天下,身长七丈,腹围如其长。头戴鸡父魌头,朱衣缟带,以赤蛇绕额,尾合于头。不饮不食,朝吞恶鬼三千,暮吞三百。此人以鬼为饭,以露为浆。名曰尺郭,一名食邪,道师云吞邪鬼,一名赤黄父。今世有黄父鬼。”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1页。

[56] 高书林,《淮北汉画像石》,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57] 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58] [英]罗森著,孙心菲等译,《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59] 高书林,《淮北汉画像石》,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60] 王伯敏,《古肖形印臆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61]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314页。

[62]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页。

[63]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列表制作。

[64] 叶舒宪,《“猪龙”与“熊龙”——“中国维纳斯”玉龙之原型的艺术人类学通观》,《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65] 高至喜,《楚文物图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页。

[66] 胡人朝,《重庆市化龙桥东汉砖墓的清理》(图版七),《考古通讯》,1958年第3期。

[67] 刘志远,《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记》,《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68] 叶其峰,《古玺印通论·导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69]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01页。

[70] 那志良,《中国古玉图释》,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278页。

[71]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5页。

[72] 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213页。

[73]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78页。

[74] 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75]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49页。

[76] 〔清〕陈介祺,《石钟山房印举》,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77] 张松辉译注,《抱朴子·内篇》,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0—501页。

[78]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29页。

[79] 李炳海,《蛇:参与神灵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80]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17页。

[81]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13页。

[82] 郭郛注,《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0页。

[83]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06页。

[84] 郭郛注,《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3页。

[85] 孙作云,《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31页。

[86] 俞伟超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87]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6页。

[88] 马昌仪,《从战国图画中寻找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89] 马昌仪,《从战国图画中寻找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90]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页。

[91] 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92]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67页。

[93]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94]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1—402页。

[95] 王伯敏,《古肖形印臆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96] 程训义,《战国“夸父”肖形印》,《检察风云》,2008年第12期。

[97]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7页。

[98]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40页。

[99]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59页。

[10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63页。

[10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63页。

[102]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103]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104]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105]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王根林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10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107]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108]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96页。

[109]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7页。

[110]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8页。

[111]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

[112]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页。

[113]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5页。

[114] 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页。

[115]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9页。

[116] 叶舒宪、萧兵、[韩]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8页。

[117] 转引自叶舒宪、萧兵、[韩]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7页。

[11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38页。

[119]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7、266、283页。

[120]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页。

[12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21—2122页。

[122] 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97页。

[123] 孙作云,《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408页。

[124]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6页。

[125] 孙作云,《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9页。

[126]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9页。

[127] [美]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编写组,《世界文化象征辞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3页。

[128]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71页。

[129] 〔宋〕罗泌,《路史》,《四库全书·史部》。

[130] Clive Bell.1913.Art,New York,Frederick A.Stokes Company Publishers.8.

[131]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132] 〔晋〕葛洪,《抱朴子》,《诸子集成》(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9页。

[133] 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13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17页。

[13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17页。

[136] 温廷宽、石志廉、王伯敏等人都提到了肖形印与古代图腾之间的联系。见温廷宽《印章的起源和肖形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2期;石志廉《谈谈我国古代的肖形印》,《文物》,1986年第4期;王伯敏《略谈肖形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

[137] 罗红侠、周晓,《试论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玺印》,《文物》,1995年第12期。

[138] 孙作云,《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139] 〔晋〕葛洪,《抱朴子》,《诸子集成》(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页。

[140]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7页。

[141]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9页。

[142]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143]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144]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9—201页。

[145] 〔汉〕高诱注,《淮南子》,《诸子集成》(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35页。

[146]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89页。

[147] 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148]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149] 黄明兰、郭引强,《洛阳汉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150] 王伯敏,《略谈肖形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

[151] 温廷宽,《印章的起源和肖形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2期。

[152]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0页。

[153]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2页。

[154] 〔梁〕沈约,《宋书》(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2、796页。

[155] 〔梁〕沈约,《宋书》(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6页。

[156] 罗福颐,《古玺印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157]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44页。

[158] 王伯敏,《古肖形印臆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159]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160]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161]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162]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163]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2、1125页。

[164] 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24页。

[165]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166]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页。

[167] 罗福颐,《古玺印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168] 王伯敏,《古肖形印臆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169]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