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神话中的理想乐土
第十二章 汉画像神话中的理想乐土
古往今来,不论是出于避世、享乐还是逃避苦难的目的,人类总是会不满于当下的生活,幻想未来或者异域空间的“理想乐土”。在西方,古时有基督教的伊甸园、天堂;古希腊柏拉图设计了著名的“理想国”;中世纪有奥古斯汀的上帝之城;在文艺复兴时期,又有人文主义者幻想出来的乌托邦。在中国,《诗经·魏风·硕鼠》就表达了对乐土的追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1]儒家一直推崇尧天舜日,幻想着大同社会;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构想;东晋的陶渊明更是构想出流传后世的“桃花源”;后世类似桃花源的故事与传说也是不胜枚举;马克思宣扬的共产主义,同样包含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构想。[2]汉代人当然也有对“理想乐土”的追求。汉画像艺术是汉代人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当时人们审美理想的表现。从汉画像艺术中我们能最直观也最深刻地领悟汉代人心目中的“理想乐土”。
这一“理想乐土”表达与神话密不可分。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即为神话世界本身就是古时人们心中的一片理想乐土,就如弗莱所说:“神话意象的世界,通常是用宗教中天堂或乐园的概念表现出来的,而且这个世界是神启式的……”[3]而中国古代哲人的空想也都是顺着神话传说的方向描绘的:“大体来说,最初‘发现’的远古理想世界是所谓的尧舜时代,这在孔子、墨子的思想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接着又‘发现’了前于尧舜的所谓黄帝的时代,以道家为代表;继而又‘发现’了前于黄帝的所谓神农的时代,以农家许行为代表;最后更‘发现’了前于神农的美妙世界,以晚期儒家的‘大同’理想为代表。”[4]
汉画像作为汉代的一种图像艺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古神话信息。一方面,从整体上来说,汉画像的神话内涵表现为一种来源于中国古老神话的宇宙观,在汉画像中天、地、神、人、鬼都在一个神话的宇宙世界中存在,它呈现出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另一方面,汉画像中集中描绘天界与神仙世界的图像,更是直接表达了汉代人的神话观。因此,汉画像神话中的“理想乐土”,就是汉代人运用汉画像神话图像来构建他们那个时代的乌托邦,围绕着“理想乐土”这个主题来阐述汉代人的追求的同时,神话的文化内涵也就在汉画像这一图像中显现。所以本章也可以说是从汉画像的神话图像中解读汉代人心目中的“理想乐土”。这一“理想乐土”即是汉代人用艺术图像构建的乌托邦,[5]是汉代人在神仙信仰的基础上对长生不死、长乐富贵、天人合一的追求,而它所指向的就是汉画像中求仙、升仙的一类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