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总之,作为仪式空间的载体,汉代祠堂画像石上刻画的拜谒、庖厨、乐舞等是墓祭仪式的具体表现。西汉时期,原始巫术与黄老思想在社会上依然盛行,并与“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体系相融合。因此祠堂的仪式功能必然包含以上的思想观念,那时的人们认为通过祭祀仪式就可以祈求神明,一方面是为祭祀死者,而另一方面就是祈求死者能保佑家宅安宁、子孙繁衍。
而伏羲、女娲及东王公、西王母题材的汉画像石,在山东地区祠堂中所显示的这种特殊的关系的演变过程,与汉代人在不同时期对神话人物不同的诉求,汉代人的鬼神观念是有直接联系的。
西汉末至东汉初,是连年征战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口骤减,生产力水平大幅度降低,因此渴求人丁兴旺、生活安宁富足成了这一时期汉人生活中的首要需求。故而,教民渔猎嫁娶的伏羲及抟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女娲成了汉人最为尊崇的神话人物,他们的形象于是被置于祠堂东、西二壁的最高处。
随着政治的渐趋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等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东汉以后祠堂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有所改变。生前的富贵荣华,使人更加幻想死后亦能如此,繁衍子嗣的要求逐渐淡化。再加上东汉初年道教盛行,汉代统治者与民间的信奉也是离不开的,为此,炼丹、求神仙、求长生便成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拥有不死之药、能让人羽化登仙的西王母,逐渐成为东汉中、晚期祠堂画像中一位重要人物。从神话传说的内容及流传范围看,东王公、西王母在汉以前并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造神运动在西汉以后开始盛行,由于他们的神性迎合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因此被大力推崇,并渐而取代了伏羲、女娲在祠堂中的特殊地位。这种现象在山东地区的画像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成为地区文化特征。这与此地富庶的经济是分不开的,长生不老从而永享这些荣华富贵。这种欲求反映于祠堂中,就出现了对东王公、西王母的格外尊崇,即便是人类的始祖神伏羲、女娲,也只能渐而退居次要。
[1] [英]简·艾伦·哈里森著,刘宗迪译,《古代艺术与仪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页。
[2] [美]克莱德·克拉克洪,《神话与仪式中的一般理论》,载[美]约翰·维克雷编,潘国庆等译《神话与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03页。
[3] 叶舒宪,《后现代神话观——简评〈神话简史〉》,《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1期。
[4]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5] [美]克莱德·克拉克洪,《神话与仪式中的一般理论》,载[美]约翰·维克雷编,潘国庆等译《神话与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页。
[6]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4页。
[7]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等译,《孔子:即凡而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8] 邱衍文,《中国上古礼制考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6页。
[9]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08页。
[11] 叶舒宪,《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1页。
[12]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13] 郑杰祥,《释礼·玉》,《华夏文明》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 刘宗迪,《礼仪制度与原始舞蹈》,《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15]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65页。
[16] 〔汉〕应劭,《风俗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0页。
[1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43页。
[18] 张世亮等译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00—602页。
[19]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30页。
[20] 杨天宇,《礼记译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28页。
[21] 熊铁基,《秦汉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35页。
[22] 杨天宇,《礼记译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910页。
[23] 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24] 吉南,《东汉石祠艺术功能的观察》,《美术研究》,1987年第3期。
[25] 〔美〕费慰梅著,王世襄译,《汉“武梁祠”建筑原形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5年第2期。
[2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78页。
[27] 瞿同祖著,邱立波译,《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28] 程湘清等编,《论衡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09页。
[29] 郑岩,《关于汉代丧葬画像观者问题的思考》(注释一),载朱青生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55页。
[30]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31]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32] 济宁地区文物组、嘉祥县文管会,《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1982年第5期。
[33] [美]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66页。
[34] 信立祥,《汉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35] 信立祥,《苏、皖、浙地区汉画像石综述》,载《中国画像石全集》第4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36] 信立祥,《汉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37] 蒋英炬,《汉代画像/楼阁拜谒图中的大树方位与图像意义》,《艺术史研究》第六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38] 〔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7—228页。
[3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25页。
[40]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3页。
[4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01页。
[42]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新编诸子集成: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0页。
[43] 张世亮等译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37页。
[44] 王步毅,《安徽宿县褚兰汉画像石墓》,《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
[45]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46] 柴中庆,《南阳汉画像石墓墓主人身份初探》,载《汉代画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47] [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89页。
[4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62页。
[4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156、3157页。
[50]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51]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5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667页。
[5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47—3749页。
[5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3319页。
[55] 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7页。
[56] 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页。
[57]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5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9页。
[59] 王延海,《诗经新注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0页。
[60] 〔唐〕魏徵,《隋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1页。
[6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24页。
[6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59页。
[63]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64] 程俊英注,《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26、527页。
[65] 杨天宇注,《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53页。
[66]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6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766页。
[6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13页。
[6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页。
[70]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页。
[7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78页。
[7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78页。
[73] 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2页。
[74] 〔汉〕刘安等编,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75]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页。
[76]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8页。
[77] 张世亮等译,《春秋繁露·阴阳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45页。
[78]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7页。
[79]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20页。
[80]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82页。
[8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13—1014页。
[82]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92页。
[83] 〔汉〕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88页。
[84] 何介钧,《马王堆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85] 张新科,《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86] 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547页。
[87] [美]张光直著,郭净译,《美术、神话与祭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1页。
[88]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89]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
[90]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91] 〔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70页。
[92]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55页。
[93]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47页。
[94]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页。
[95]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2页。
[96] 〔汉〕王符撰,龚祖培校点,《潜夫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97]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64页。
[98]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7页。
[99] 《闻一多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6页。
[100] 《闻一多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6—27页。
[101]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页。
[102] 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第6期。
[103] 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中编),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51页。
[104]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445页。
[105] 戴逸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106]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85页。
[10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75页。
[108]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71页。
[109]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52页。
[110]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9页。
[111]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页。
[112]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6页。
[113] 《穆天子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