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2013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随着职场上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职场人不得不每天都面临着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不少人觉得“压力山大”。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了《2013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的3年间,职场人的心理健康经过2012年的低谷后,在2013年重新恢复过来,但工作压力感受并没有减少。同时,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幸福感和个人生活幸福感在逐年下降,这可能直接导致2013年的离职意向明显升高。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其工作稳定性远不如其他员工。

一、越高层心理越健康

本次调研采用网络定量问卷的方式开展,共收集有效样本量11 032人。

报告显示,2011年到2013年,职场人主要表现出视疲劳、容易感到疲倦和记忆力下降等身体不适症状。总体来看,2013年人们在各方面的身体不适症状都低于2011年和2012年,是3年来最为舒适的一年。

在心理感受方面,层级越高,心理越健康,抑郁倾向越低,工作耗竭越低。高层管理人员的心理最为健康。

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在工作耗竭和抑郁倾向上,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应引起关注。

从心理健康、工作耗竭和抑郁倾向3个方面综合来看,IT互联网/通信/电子行业的员工和房产/建筑建设/物业员工的状态最好。

相比于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地市级城市职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工作耗竭感更低,抑郁倾向更低。

二、工作热情逐年下降

对于工作状态的调查显示,职场人工作投入逐年下降,离职意向逐年升高,特别是在2013年,职场人工作热情下降,跳槽意向增多。其中,入职1年以内和工作2~5年的员工离职意向较高,而他们的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却相对略低。工作10年及以上的员工离职意向最低,且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最高。

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2013年职场人每周工作总时间有明显下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8.56小时,加班时间明显减少。

普通员工、基层和中层管理者的离职意向较高。普通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投入最低,随着职务级别的上升,绩效和工作投入也逐渐上升,这与大多数公司择优晋升的理念相一致。层级越高,反而工作状态越好。

三、工作越久,幸福感越高

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作出的主观评价。本次调研从个人层面和所属组织层面两方面考察职场人的幸福感。个人幸福感是对目前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程度;组织幸福感则是职场人对企业中的人和组织环境的信任程度和满意程度。本次调研从个人层面和所属组织层面两方面考察职场人的幸福感。

调查发现,职场人工作越久,幸福感越高,工作1~5年的职场人幸福感较低。事业单位员工个人幸福感和组织幸福感均低于其他企业性质的员工。同时,与2012年相比,事业单位员工在个人幸福感和组织幸福感上均有所下降。

从行业来看,不论是个人幸福感还是组织幸福感,医药生物/医疗保健行业员工在2013年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下降,但个人幸福感依然高于其他行业。另外,在个人幸福感方面,金融/银行/保险、广告/传媒/印刷出版两个行业的员工在2013年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国企员工压力感大于其他企业

调查还发现,工作不确定性、个人发展受限和动力源匮乏是职场人主要的压力来源。总的来看,国企员工各方面压力感受都大于其他企业员工,特别是在承担领导责任和工作风险方面。

面对压力,职场人的应对方式除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外,会逐渐重视寻求周围人的支持。

测评专家建议职场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首先,注意自我调节压力源,多使用自我激励法。其次,注意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持续关注维护社会关系网。最后,工作中多沟通,明确自身工作内容和职责,注重自我提升,除依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外,利用业余时间丰富自己。

中国人亚健康的分布及现状

一、中国人亚健康的地域分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地域人群的亚健康的各种状态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来自西北地区的样本在亚健康各项指标上的得分最高,在亚健康总分、生理问题、消极情绪、认知问题、行为问题、自我评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积极情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水平,整体表现出偏向疾病端的亚健康状况;而华中南、华东人群的亚健康的所有指标得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偏向于健康一端。

二、中国人亚健康的城市发展水平分布

此项研究采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标,来定义各地区现代化的程度。城市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其指标体系包含城市的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

城市综合实力作为一个综合的指标全面地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根据此指标,该研究根据城市综合实力将样本所在的城市分为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城镇三类。结果显示,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居民在亚健康各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中型城市居民的亚健康的各个指标均是最高的,各项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中型城市居民整体的身心健康水平比较低。同时,大城市的居民表现为更多的行为问题,而小城镇居民则表现出更多的躯体症状。

三、中国人亚健康的性别分布

从性别上来说,女性的亚健康表现强于男性,表现出更多的亚健康症状。具体来说,男、女两性在积极情感与社会适应两个指标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男性更多地表现出行为亚健康问题;而女性则在表现出更多的躯体状况、消极情感、认知问题以及消极的自我评价。

四、中国人亚健康的婚姻状况分布

博思数据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健康服务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表明,未婚样本数量21 569份,占总样本量的46.0%;初婚样本数量20 910份,占总样本量的44.6%;离婚样本数量688份,占总样本量的1.5%;再婚样本数量696份,占总样本量1.5%;丧偶样本数量264份,占总样本量的0.6%。处于不同婚姻状态的群体在亚健康各指标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体现为未婚者的身心健康状况优于初婚者,初婚者的身心健康状况优于再婚者,再婚者的身心健康状况优于离异者,离异者的身心健康状况优于丧偶者。离婚人群与丧偶人群很明显地体验到更少的积极情感,如愉悦、满足等。

五、中国人亚健康的年龄分布

根据调查样本的年龄分组,18~25岁占15.5%;25~30岁占14.3%;30~35岁占16.6%;35~40岁占21.3%;40~45岁占11.5%;45~65岁占7.7%。

从整体情况来看,年龄与亚健康状态呈U形曲线的关系,35~40岁年龄段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最高,他们在各个指标上均处于最好的状态。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生理状态在40岁以后有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消极情感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个持续减少的趋势。

六、中国人亚健康的受教育水平分布

样本中,受教育程度构成小学及以下占2.5%,初中占14.6%,高中占13.2%,职高/中专占18.2%,大学本科占41.9%,研究生占4.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在亚健康各指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整体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身心健康状况越好。

七、中国人亚健康的职业分布

在样本的职业构成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占7.0%,经理人员占3.7%,私营企业主占3.5%,专业技术人员占20.5%,办事人员占7.8%,个体工商户占6.1%,商业服务业员工占6.1%,产业工人占6.5%,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占2.8%,城乡无业占5.5%,学生占8.0%,军人占0.9%,退休/离休占1.3%,其他占8.6%。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职业的人群在亚健康各指标的得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军人、经理人员、私人企业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以及个体工商户的身心健康状态较好,而大学生、城乡无业者、农业劳动者(含农民工)、离退休人士的身心健康状态较差。

八、中国人亚健康的经济收入分布

调查样本中,月收入<800元的占16.4%,800~2 000元的占33.4%,2 000~4 000元的占27.0%,4 000~7 000元的占7.9%,7 000~20 000元的占3.0%、≥20 000元的占1%。

从整体情况来看,经济收入水平越高,身心健康水平越好。但是,行为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趋势与其他指标相反,也就是说,经济收入越高的人群,存在越多的行为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女性除了在行为方面比男性的得分更低外,在其他各个部分得分均高于男性。年龄与亚健康及其各个部分的相关很低,年龄与亚健康的关系呈U形曲线,35~4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其身心各个指标的功能均为最好。学历与亚健康的相关表现出,学历越高,亚健康程度越低,个人收入、社会经济地位与亚健康的相关也是如此。城市居民的亚健康状况并没有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强表现出一致性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博思数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