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徐飚.市场调查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14版.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11版.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德.组织行为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张德.组织行为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詹姆斯·坎贝尔·奎克,戴布拉·尼尔森.组织行为学,现实与挑战[M].7版.刘新智,闫一晨,邱光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7]詹姆斯·M.库泽斯,巴里·Z.波斯纳.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M].5版.徐中,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8]袁凌,吴文华,熊永清.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9]袁凌.组织行为学[M].2版.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10]孙健敏,李原.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陈国权.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段万春.组织行为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4]段万春.组织行为学教学案例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5]单大明.组织行为学[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16]张爱卿.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7]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5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8]顾琴轩.组织行为学[M].4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9]陈春花,等.组织行为学[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0]陈春花,等.组织行为学——互联时代的视角[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1]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2]杰拉尔德·格林伯格.组织行为学[M].王蔷,译.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3]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3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24]J.理查德·哈克曼.群体智慧——用团队解决难题[M].孙晓敏,薛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5]马晓晗.高情商团队的五项修炼[EB/OL].培训,2008-07-25[2008-08-30].
[26]张钢.企业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7]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8]德博拉·安科纳,等.组织行为学——面向未来的管理[M].3版.王迎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9]王岩,郭志达.组织行为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30]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1]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2]厉以宁,曹凤岐.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4]石易.组织行为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35]约翰·W.纽斯特罗姆,基斯·戴维斯.组织行为学[M].10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6]乔恩·P.豪威尔,丹·L.科斯特利.有效领导力[M].付彦,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7]陈兴淋.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8]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9]罗大明,张梦,朱世宏.领导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0]乔治·曼宁,肯特·柯蒂斯.领导艺术[M].刘峰,等,译.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
[41]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2]刘建军.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3]皮特里.动机心理学[M].5版.郭本禹,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4]巴纳德.组织与管理[M].曾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5]多亚尔,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6]张维迎.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7]张智勇,王登峰.论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J].心理科学,1997(1).
[48]沃特·谢弗尔.压力管理心理学[M].4版.方双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9]赵敏,杨凤池.中国社区心理疾患防治:心理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50]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7版.潘晓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1]From S.E.Seashore,Group Cohesiveness in the Individual Work Group.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4.Reprinted by permission.
[52]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PO Box 3020,Briar Cliff Manor,NY 10510-8020,A Measure of Style of Handl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adaptation),M.A.Rahim,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une 1983.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 via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Inc.
[53]Adapted by permission from N.H.Berkowitz and H.A.Hornstein,“World Bank:An Intergroup Negotiation,”in J.W.Pfeiffer and J.E.Jones,ends.,The 1975 Handbook for Group Facilitator(San Diego:Pferffer),58-62,Copyright © 1975 by Pfeiffer/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