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宁夏引黄灌区开发的历史回顾
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内陆,属干旱少雨区,区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水利成为宁夏地区不可或缺的农业开发先决条件,纵观历史时期的宁夏水利开发,其主要表现在开凿新渠和修浚原有渠道方面[1]。
在宁夏平原上,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自秦王朝统一六国后,继续开疆拓土,派遣大将蒙恬征服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将领土扩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广大地区。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除派驻重兵、营建西北长城等外,又在当地设立郡县,屯垦戍边,开渠引流发展灌溉农业,开启了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相传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的秦渠就开凿于秦代。
汉代,为对付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在西北边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戍边政策。在河东,相传汉武帝时开凿了一条新渠,即后人称呼的汉渠或汉伯渠。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瑛主持在河西开凿了汉延渠,在汉延渠西面,又由徐自为主持开凿了一条与汉延渠并行向北延伸的灌溉渠道,人们称这条新渠为光禄渠。据史料推断,七星渠也开凿于汉代。可以说,宁夏平原的灌区格局,在汉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唐代,宁夏平原是西北边防重地,长期驻兵、屯田,以对付强大的突厥,防备吐蕃和回纥。唐王朝从政治、军事的需要出发,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光禄渠、御史渠、薄骨律渠、特进渠、尚书渠、汉渠、胡渠、百家渠、七级渠等。据《万历朔方新志》载“唐徕渠亦汉故渠,而复浚于唐者。”相传唐代对汉代旧渠曾大加疏浚、延长,并招徕民户垦种,遂名唐徕渠,是宁夏引黄灌区规模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1]。
西夏时期,在疏通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又修筑了由青铜峡至平罗县长达100km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为“昊王渠”,沟渠遗迹至今仍存。
元代,郭守敬主持在宁夏平原上恢复、修建的灌溉工程有秦家渠、蜘蛛渠等。秦家渠即秦渠,在宁夏平原黄河以东,蜘蛛渠分布在卫宁平原上。
明朝除注意河东、河西两灌区的建设外,又在较小的卫宁平原上建起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灌溉系统,形成了新的灌区,即卫宁灌区。在明代,该灌区的灌溉渠道有蜘蛛、柳青、胜水、石空、七星等12条渠道。
清代是宁夏地区水利发展的重要阶段,经过康、雍、乾时期大清、惠农、昌润3渠的开凿以及贯穿整个清代频繁的渠道浚修与维护,使得宁夏引黄灌区形成了空前密集的灌溉网。同时,在继承和创新宁夏地区水利开发经验过程中,整个清代的渠工技术、浚修制度、灌溉法则以及政府投入力度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治水官员。大清渠由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主持开凿,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初七日兴工,至十三日渠成,该渠的开凿拉开了清代宁夏引黄灌区水利建设的帷幕。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由侍郎通智和单畴书等主持开凿惠农渠和昌润渠,两渠的开凿使得贺兰山与黄河之间的牧地得到了开垦,大量的移民屯垦也促使了新渠、宝丰两县的设立。
民国时期,宁夏实施了整治河道,兴修、开凿干支渠道,修筑堤坝及植树造林,修整排水设施,发展内河航运,初步形成了近代水利开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