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起步阶段

3.1.1 起步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是宁夏现代化灌区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仅有库容超过1亿m3的大型水库6座,超过1000万m3的中型水库17座,灌溉面积2.4亿亩,保证程度较低,机电排灌、水力发电寥寥无几。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事业才得到迅速发展。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引黄灌区现代化的提出,最早见于《把引黄灌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农业区》(牛立峰,《新黄河》1996年第3期),该文提出:“将引黄灌区内相当一部分村庄建设成为集体化、机械化、电气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区”[5]

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田间工程建设较少,灌水周期长、灌溉不方便、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灌区农业生产长期低效徘徊;灌区水管体制改革不彻底,投入不够,尚未建立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农户参与程度不高,农业水价改革未全面开展,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灌区信息化建设整体滞后,无法对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灌区量测设备较少、大部分采用简单的方法观测,时效性差,无法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灌区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单位专业性、技术性人才所占比重偏低,灌区自身建设及管理能力差。

1962年9月、1983年2月、1988年6月,宁夏先后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区水利管理试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管理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管理办法》,使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这一阶段宁夏引黄灌区标志性工程为1960年2月建成运行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从此青铜峡灌区河东、河西各干渠进水量,不再受河水涨落的影响,为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