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现代化灌区的建设目标

4.1.3 现代化灌区的建设目标

(1)灌排系统高标准[14]。具备配套完善的渠、沟、田、林、路体系,符合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要求,农田灌排工程设计高标准,配套齐全、设施完好;灌区有效控制灌溉面积全部达到旱涝保收面积标准;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90%以上;水源工程满足灌区设计供水要求,工程状况良好,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渠道输配水工程完备,配套率达到98%以上,在严重缺水地区和渗漏严重的渠段,合理进行渠道防渗,提高输水效率的同时不影响灌区傍渠生态和植被;在丰水地区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渠段,采取生态友好型技术进行渠道整治护坡;排水工程健全,农田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能有效调节和控制农田水分状况,避免作物遭受涝渍灾害,防止土壤盐碱化[15]。根据需要和可能,建有沟渠人工湿地或水质净化设施,农田退水或排水对下游生态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在满足排水要求的条件下,以利水、亲水、活水、保水为目标,兼顾生态涵养和景观;田间工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95%以上,农田平整、田块规模适中,灌水技术先进,能适时适量为作物提供所需水分,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灌区管理设施健全,灌区分水配水、排水控制设施配套完善,关键分水配水、排水控制设施实现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斗渠及以上渠道、支管及以上管道分水口应具有灌溉计量设施,田间末级固定渠道量水设施满足管理要求。

(2)生产管理高效率。水资源配置优化,供水与排水适时适量,满足灌区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具有健全的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工程管理与运行管理高效,灌溉服务与水费计收公开、透明,供水公平、可靠,管理维护经费满足工程运行管护需求;灌区专管机构与群管组织对灌区的工程管理、运行管理职责清晰、责任明确,实现灌区无缝覆盖。水利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大于定岗定编核定人员数量;在专管机构指导下,用水户协会等群管组织对灌区田间工程与灌溉用水实现自主管理,管理面积达到灌区面积的100%;对于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制定了管理条例、管理细则或管理办法[16];出台并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管理办法;水价与水费计收制度合理;采用“3S”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灌区管理,灌区工程管理与用水管理实现信息化,具有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根据气象变化、作物需水等情况,进行灌溉预报和供水调度;灌区专管人员中大专以上技术与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能够根据农业生产要求,适时提供灌溉排水优质服务;建有管理与信息公开网站,及时向用水户提供灌溉预报、灌溉计划、水费计收等信息,灌区管理公开透明。

(3)资源利用高效益。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在用水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优化配置水资源,统筹灌溉用水与生活、工业、生态等用水,优化水土资源开发格局,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不断转变灌溉用水方式,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有效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等技术,加强节水增产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灌区自动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究,滴灌、喷灌、微灌等关键设备及新产品研发,实现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5,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0,水分生产率达到1.4kg/m3以上,推进节水防污型灌区建设。

(4)生态环境良好。灌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得到加强,高效环保型灌溉排水技术广泛应用,化肥、农药等水体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灌区河流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生态健康;灌区排水水质控制在合理范围,满足排放要求,排水对下游或外部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地下水多年采补平衡,地下水水位适宜,灌区无次生盐碱化和渍害发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灌区深入人心,灌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形成山、水、田、林、路的健康生命有机体,实现天蓝、地绿、水净、林荫、路畅、村庄美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目标。

(5)创新驱动常态化。现代化灌区是在现有灌区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既要依靠各类信息的监测、采集、传输、自控、决策和优化调度,又要考虑农业生产的特征和实际需求[1]。因此,必须构建现代化灌区的创新驱动机制,不断把农业、环保、生态、水利等政府部门以及用水户的需求与灌区现代化建设相衔接、融合,达到灌区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灌区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建设周期,需要融合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综合考虑区域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实际运行管理需求,必须构建现代化灌区创新驱动机制,保持灌区创新驱动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