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发展阶段
1991—2010年这20年,是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5860处。在大中型灌区中,设计灌溉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共有287处,总规划灌溉面积2.15亿亩,约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54.1%,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大型灌区也逐步具备了向城镇生活和工矿企业供水的任务,每年提供的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7,受益人口达2亿多人[7]。大部分大型灌区都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源系统、输配水系统和调节系统,在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和流域配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型灌区还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抑制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威胁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一阶段,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总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国范围内的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开始不久,部分灌区虽然发展较快,但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的还比较少,尤其是用水计划的编制和水量调配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不但效率低,很难做到全局优化调配水量,达到最优效益,而且大量的珍贵数据仍采用人工记录,表格与图纸分离,以至于记录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信息的查询与变更困难,更不能实时进行水资源的动态管理和方案调整,管理手段滞后于发展需要。
1998年2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系统地提出了水利建设的方针和任务,坚持把兴修水利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重大水利工程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确保工程质量;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提高综合防洪能力;坚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切实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调动全社会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系;坚持科学治水;坚持依法治水。
宁夏引黄灌区在1994年起实施引黄灌区渠道修复改造工程,从1998年开始,又实施了“宁夏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面消除了病险渠段,提高了渠道标准,广泛应用了高效节水技术[8]。随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建设,宁夏引黄灌区信息化启动,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党和国家领导人、院士、知名专家等陆续提出了水利现代化、灌区现代化的概念和指标体系,明确了实现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文明发达的显著标志,水利必须加快现代化进程[9],促进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现代水利的转变。与此同时,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也陆续提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灌区节水改造新技术、新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通信和遥测设备、新型渠道量测水设备开始应用于灌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