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4 “智慧唐徕”应用体系建设
(1)水量调度应用系统[20]。运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灌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供需特点,结合灌区水资源调度配置模型,开发灌区水量调度系统,实现对灌区不同区域的各类用水户水资源调配的动态预报、滚动预测、科学分配、精准调度和智能调控。实现水资源态势动态监视、智能调度、科学决策、远程控制、一体化管理。
(2)工程管理应用系统[20]。利用自动化设施和BIM、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从渠首、干渠、支渠、田间建立测控一体化监测和全渠道控制体系,实现灌区采集控制自动化、传输网络化、信息可视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建设一工程一档案,实现工程建设从招标、设计、施工、运维、报废的一体化管理,覆盖建设期和运行期的全生命工程管理。
(3)防汛管理应用系统[20]。依托宁夏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充分利用该工程在宁夏引黄灌区范围内建设的水情、雨情、工况等监测系统,监视气象、水雨情情势的变化,实现灌区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等,同时完善灌区各所、段的防汛组织机构和抢险组织人员结构,并利用“智慧唐徕”平台做好灌区内的滞洪区、拦洪库、泄洪闸、排洪沟及其他主要建筑物等防汛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建立防汛抢险物资补储计划和防汛机械台账,构建数字地图决策指挥平台,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提供支撑和保障,保证灌区及周边城市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智能灌溉管理应用系统[21]。建设自动精确的灌区信息采集系统,围绕智能灌溉控制、灌溉配置管理等业务,通过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将现实灌区水利信息自动化系统有机融合,从而感测、整合、分析灌区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水情、雨情、墒情等各项信息,对灌区灌溉实现自动控制,为灌区管理者和用水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智能化服务,达到节约用水、高效高能的目的,实现田间灌溉采集、测量、调水的测控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灌溉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智能灌溉控制和灌溉配置管理。
1)智能灌溉控制。整理收集各种作物在不同生育期需水量的数据,以此建立给水控制的基础数据模型,根据土壤墒情、气象监测信息及农作物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需水情况计算农作物的需水量;根据农作物的需水情况自动开启阀门,实现无人值守自动灌溉。
2)灌溉配置管理。灌溉配置管理包括农作物配置、水源配置、轮灌组配置、配水量设置和流量计算公式配置等。
(5)水费征收管理应用系统。依托“智慧唐徕”管理平台,建立自动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灌区水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将灌区水费征收管理办法、水费征收方式与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无线网络结合在一起,建立水费定价、计量、计费、统计的一体化系统,形成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业务管理为内容的统一体,最终达到用户方便、企业增效、形象良好的对外服务窗口。
(6)安全生产管理应用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按照水利部下发的安全生产指标体系,实现安全体系目标的分解与落实,对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情况、标准规范、过程文档进行记录,并提供查阅,管理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评估等。
(7)信息采集监控应用系统。灌区信息监控平台主要对水情、雨情、汛情、墑情、闸门远控、工况等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为系统中对数据、图像、视频等信息的获取、维护、查询、统计分析、决策指挥、供水服务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为安全运行提供监控管理保障。
(8)现代化灌区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在管理平台、信息采集、传输网络、数据处理、工程安全以及渠道水计量、测控水一体化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主要包括现代化灌区智能管理平台建设标准、现代化灌区工程标准、现代化灌区测控水设备标准、现代化灌区综合评价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