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 形成了灌区转型升级的新格局
总体来看,经过现代化灌区管理系统的建设及节水灌溉建设,各种灌溉配套工程已经较全面建成,工程节水技术也得到全面推广。减少了灌区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项目实施以来,实现节水总计7300万m3。
对大部分农民进行了农艺节水技术的培训,提高了田间水利用系数。同时,灌区管理人员加强了整个灌区的节水灌溉管理,提高了整个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此外,现代化灌区内人工管理逐步实现向智能化管理过渡,每年节省人工4.2万余工日,管理人员累计减少53人。从而在灌区各个环节达到了节省人工的目的,进而减少了现代化灌区整体运行成本。
由于现代化灌区管理系统工程设施得到改善,受益区群众的用水秩序得以规范,上下游用水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促进了整个灌区在引水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逐步改善灌溉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同时,灌区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爱护工程设施、依法用水和按时交费已成为自觉行为。破堤取水、破堤排水、垦堤种植、违章建筑、盗伐树木、拒交水费等违法案件大幅减少。群众认识到现代化灌区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宁夏水利厅部署任务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水费支出的有效途径。维护好、使用好工程设施,使之发挥更大效益是农民群众应尽的义务。
唐徕渠既是灌溉渠道,也是生态渠道,近年来为沙湖、宝湖、阅海、唐徕公园、星海湖等23处共计19万亩湖泊、湿地提供了生态用水保障,生态、社会效益显著。灌区经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改造后,灌区渠道渗漏损失减少,调配控水能力提高,有效地降低了沿渠两侧的地下水水位,遏止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加剧;渠道大规模衬砌改造,增大了水流速度,提高了细粒泥沙的入田比例,减少了渠系清淤量,减少了新的风沙危害,同时大量泥沙入田,增强了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另外,干、支渠衬砌后,两岸堤防种植了果林草木,建设起高标准的防风固沙林带,既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又可增加经济收入,为灌区良性运营、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现代化灌区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进而有力推进了现代化灌区内城市建设的步伐。
面向现代化的灌区技术创新和应用,带动了灌区的转型升级。灌区以现代化建设为抓手,认真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紧紧围绕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战略、空间发展格局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布局,按照“统筹城乡、改革创新、节水高效、开放治水”的要求,着力推进发展方式从保障农业为主向全面服务经济社会转变,治水方式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用水方式从粗放用水向高效节约、精细管水用水转变,投入方式从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投资、市场投资转变。切实加大资源水利、工程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法治水利建设,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利服务均等化,开发保护科学化,管理能力信息化,治理体系法治化”的水利现代化目标,推动灌区现代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