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管理手段落后,体制不顺

2.1.4 管理手段落后,体制不顺

宁夏水资源和用水管理主要依赖行政计划手段,水价、水资源费和排污费等经济调控标准较低,节水处于被动状态。现有水管理手段与水平相对落后,农业上突出体现为灌溉用水管理粗放,一些灌区按灌水亩数均摊收费,不利于节约用水。支斗渠以下量水调控设施严重不足,田间工程不配套。节水投入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水利投融资的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先进节水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灌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灌溉用水计量以人工为主,精度低,灌区监测体系尚未建立,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数据采集点少,信息孤岛、系统分散、碎片化问题亟待解决。已建信息系统规模小、节点不足、标准不统一、信息量匮乏,灌区运行数据监测点平均每2万亩仅1个,难以实现全面监测、精准计量、精细管理,因此,灌溉信息化难以支撑现代化。此外,由于水资源费和水价较低,企业自备井较多,无序开采地下水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体制建设方面,现代化的水务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地表水与地下水、城市与农村、供水与排水、治污与回用各环节仍由各部门分割管理,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统筹管理的体制需求尚有很大差距。在机制建设方面,运用经济手段不够,管理体系不健全,节水管理制度不完善,自主节水机制尚未形成。虽然进行了水权转让的探索,但水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公众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精准节水灌溉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已经摆在灌区现代化建设的议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