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优化灌区产业发展布局
(1)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规模的原则,以现有灌区为主,对近年来在建的灌区配套以及高效节水补灌、生态移民等已经批复建设但没有完全配套的灌区进行提标升级改造,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生产标准化、产出高效化,促进产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以优质粮食、蔬菜、枸杞、葡萄、奶产业和适水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创新灌区农业经营方式。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有序流转、适度规模、农民自愿和农地农用的原则,鼓励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转包、租赁、入股、托管和土地信用合作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强化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社会化服务带动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
实施农业人才高地创建计划,加快重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引导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3)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粮经饲内部融合,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加快生产-加工-销售纵向融合,大力开展农产品分级、储藏、保鲜等初加工;推动枸杞保健品、高档葡萄酒、清真牛羊肉和乳制品精深加工;打造提升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加工技术集成基地;促进多产业聚集融合,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财政激励机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产地、留给农民。
(4)推进灌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统筹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等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改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等综合配套技术。以“减量替代”“减量控害”为重点,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支持秸秆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等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