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宁夏引黄灌区水利信息化发展历程

6.1.2 宁夏引黄灌区水利信息化发展历程

(1)探索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宁夏引黄灌区水利自动化建设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至20世纪90年代,以水利自动化探索和发展的成果为基础,宁夏引黄灌区重点对各大干渠进口闸、节制闸、退水闸和泵站等主要控制性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自动化改造,初步实现了灌区节制闸、泵站的电气化自动控制,促进了灌区水利自动化建设,改善了灌区管理方式,提高了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水平,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和灌区管理效率提升明显。这一时期,围绕水利自动化建设,宁夏引黄灌区各大管理处建成了水利通信专网,实现了水情信息的实时传输,个别环节已经初步具备了信息自动化的雏形。与此同时,宁夏引黄灌区水利管理单位全面实行办公自动化,灌区管理由传统办公模式向无纸化、自动化、信息化转变。

(2)试验示范阶段。随着水利自动化的全面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在宁夏引黄灌区开始启动。20世纪90年代末,宁夏唐徕渠管理处率先引进了河海大学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H HYL-2300超短波水文遥测系统,由中心站、分中心站、中继站、遥测站和测报软件组成的新型信息化设施的应用,实现了灌区水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该系统的投入使用成为宁夏引黄灌区水利信息化全面建设的标志,此后,全自治区水利系统普遍推广应用了水位遥测系统,宁夏水利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在灌区水位遥测系统全面应用的基础上,宁夏水利厅于21世纪初开始,不断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先后建成了防汛水量调度通信网和水情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基本实现了各干渠主要控制断面水情、雨情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为宁夏引黄灌区实时调配水量、保障灌区农田科学灌溉和均衡受益、发展节水型灌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在防汛抗旱、灌溉决策、农村水利、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权及水市场等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进一步加快了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十五”至“十一五”期间,宁夏水利厅成立了宁夏水利信息中心,设立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岗位,配置了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随着水利信息化改革的全面深化,全自治区水利信息化队伍也得到壮大,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十二五”期间,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需求牵引,应用主导;平台公用、资源共享;实用可靠、先进开放;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思路,宁夏引黄灌区从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和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等3个方面,逐步建立起了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全面提高了灌区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了宁夏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灌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宁夏水利厅相继制定颁发了《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水利信息化运行维护定额标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水利系统通信业务导则》等标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宁夏水利信息化良性发展和持续健康运行管理。自动测报、通信、计算机网络、“3S”、数据库、专业数学模型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水利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为宁夏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十二五”期间,宁夏唐徕渠管理处在全自治区水利系统率先建成了以“智慧唐徕”为标志的水利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唐徕渠灌区水利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发展成果为基础,构建了由数据采集、灌溉管理、工程管理、安全生产、防汛管理、水生态调控、党建政务等数字化集成应用模块组成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该平台覆盖了全灌区所有业务领域,实现了灌区水利数字化高效管理,为宁夏引黄灌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样板和经验。

(3)规范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宁夏水利厅提出“统一筹划,整合项目,集中资金,整体推进”的信息化发展思路,突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布局、实施计划、管理体制及机制等问题,水利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基本形成采集、网络、数据、平台、应用五大基础,2015年7月,宁夏水利信息化应用平台迁入首批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务云,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水利系统前列,为水利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思路基本形成。在创新整合项目资金实施信息化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应用平台、统一网络体系和统一运维管理的全自治区水利信息化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水利信息化发展道路。

信息采集初具规模。已建成各类数据采集站点总计3435个,采集数据以水位、雨量、流量、地下水埋深、水土保持、水质、墒情、蒸发等为主,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工农业供水、工程建设、人饮安全等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信息采集在全面度和覆盖率等指标方面属于良好,但在自动化、移动化采集率指标方面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