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灌区基本概况
根据宁夏地方志记载,唐徕渠相传为汉代古渠,唐代加以疏浚,招徕农户垦种,故名唐徕渠,渠口在今青铜峡,经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等市县由南向北延伸,基本位于贺兰山与黄河河道的中部。沿唐徕渠干渠两侧的大小支渠、斗渠数千道,与储存退水、排水的湖泊、湿地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田灌溉水利体系。
(1)自然地理和气象。灌区为黄河冲积平原二级阶地,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海拔在1090~1123m,地势比较平坦,自然坡降在1/1500~1/3000。其间分布有半固定沙丘,沙丘高度在3~12m,主要分布在永宁县北部及平罗县南部。灌区土层较厚,一般为10m左右,土壤类型主要为灌淤土、盐土、沙土,土质疏松,是优良耕作土壤。剖面表层呈浅黑色,中部呈灰褐色,质地为壤土或沙壤土,棱块结构,有机质层一般在0.2~400cm,厚者达500cm,有机质含量在1.85%左右。p H值为8.3~8.6。全剖面有碳酸盐反应,机械组成以粉粒为主,占45%~54%,黏粒含量为15%~19%,空隙度为50%~58%,容重为1.2~1.4g/cm3。
灌区地处西北内陆,冬寒漫长,夏热较短,春迟秋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雪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为168.5mm,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为1770mm,约是年平均降水量的10倍,相对湿度较低,平均约为56%。年平均气温为8.3℃,昼夜温差大,全年≥10℃积温为3223.6℃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00~3200h,全年风速平均为3.5m/s,年平均沙尘天气为6~7次。
(2)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灌区地表水系主要有黄河,黄河从其东部穿过,黄河年平均过境水量为315亿m3,平均水位为1093.00m。地下水根据其赋存条件、水力性质及特征,可划分为第四系含水层中的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及承压水等。承压水厚度为80m,埋深在120m以下。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均为当地降水补给,埋深在60m以下,并且受季节影响,水位年变化幅度小于10m,年低水位期在2—3月,高水位期在6—10月,渗流方向为东北向,抽水单井流量为150m3/h。灌区黄土层厚度在10m左右,其下以古代结晶灰岩为基底,其上沉积有巨厚的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物质,地质条件稳定,不影响农业工程设施建设。
(3)社会经济情况。唐徕渠灌区涉及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三区、贺兰县、平罗县和石嘴山市的大武口区、惠农区,总人口89.32万人,其中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为16.9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农业人口38.5万人,占总人口的43.1%。灌区内工业以电力、煤炭深加工、铁合金、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农业生产以粮食、蔬菜、草畜、水产、经济作物为主。
图7.1 唐徕渠灌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近年来,灌区内各县(市、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对干支斗输水渠道进行防渗砌护,大力建设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工程,以减少输水损失。疏浚沟道,对易坍塌淤积的沟道进行草护坡、干石护坡,发展暗管排水,降低地下水水位,积极植树种草,进行水土保持工程,不仅保护了土地资源,改善了土地利用条件,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4)土地利用现状。唐徕渠灌区现状土地利用情况见图7.1和表7.1。
表7.1 唐徕渠灌区土地利用现状表(2015年)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