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灌区供水特征
(1)引水量与供水量变化特征。对1998—2015年唐徕渠灌区干渠引水量、引水流量、供水量、无效供水量及供水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7.2。
表7.2 唐徕渠灌区历史供水参数表
续表
1998—2003年5年间,引水量和供水量均大幅下降。引水量从1998年的17.35亿m3下降至2003年的10.34亿m3。该时段影响灌区引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当时水利部基于黄河流域全河段水资源管控需要,开始实施黄河取水断面适时监控,为保证黄河不断流,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了严格的耗水指标政策,沿流域各省(自治区)的取、用水指标基本形成。宏观管控的结果,使得灌区引水量持续下调。2004—2011年7年间,引水量和供水量继续小幅下降,引水量从2004年的11.78亿m3下降到2011年的10.53亿m3。这一时期,为应对水资源紧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开始在全自治区大力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唐徕渠灌区,宏观的种植结构调整和节水工程措施、节水农艺措施以及其他开源节流措施的协同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2012年至今,灌区引水量和供水量趋于平稳状态,变化微小,引水量稳定在10亿m3左右,供水量稳定在8亿~9亿m3。这一时期,灌区节水灌溉规模不断扩大,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初见成效,供水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供水管理精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灌区科技支撑力度加大,面向现代化灌区的现代化供水管理机制形成雏形。灌区引、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见图7.2。
(2)灌区无效供水量变化特征。灌区无效供水量的变化特征与引水量变化特征相对应,可分为3个阶段。2002年以前,无效供水量较大,在2.1亿m3以上,2002—2009年间,无效供水量有所下降,处于1.8亿m3左右,2009年以后,无效供水量下降明显,稳定在1.2亿m3左右。无效供水量反映了灌溉管理精准化水平,从灌区无效供水量的上述变化特征可见,未来灌区挖潜的方向,首先应从减少和控制无效灌水量上提高技术水平。采取智能化灌溉管理方式,是减少无效供水量的发展方向。此外,作为供水管理部门,应引导和支持弃水区域采取工程措施开发利用灌溉弃水,提高水资源总体利用水平。图7.3为唐徕渠灌区无效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图7.2 唐徕渠灌区引、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图7.3 唐徕渠灌区无效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3)供水效率的变化。图7.4为唐徕渠灌区供水效率及其变化趋势曲线。从图7.4中可以看出,在较低供水效率徘徊后,自2010年以来,供水效率在逐步提升中趋于稳定。
(4)引水流量变化趋势。灌区引水流量以24h引水流量为评价标准,对1998年以来干渠的引水流量进行整理分析可见,干渠引水流量逐步下降,至2010年,引水流量趋于稳定。图7.5为唐徕渠灌区干渠引水流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图7.4 唐徕渠灌区供水效率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图7.5 唐徕渠灌区干渠引水流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通过历史引、供水资料分析可知,唐徕渠灌区引、供水历史呈现3个明显特征:①受国家宏观水资源管理调控政策影响,引、供水量不断下降,至2011年后趋于稳定;②无效供水量不断减少,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③2011年以来的水利信息化成果应用,促进了灌区供水管理的精准化发展,管理水平提高明显。
(5)分段供水特征。对过去16年唐徕渠管理处下辖10个水管所的供水历史资料进行了逐一分析比对,按照干渠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整理见图7.6。分析10个水管所供水特征,按照其供水方向和变化特点,可划分为2类5型:2类为供水量有减少趋势的和供水量有增加趋势的,5型为上游段耗水,指标高的水作供水型、中段银川市生态耗水指标高的城市供水型、下游段旱作供水型、灌区西侧土地开发强度大的混合供水型以及大武口区生态供水型。其中,跃进桥、宁化、杨显桥为水作供水型,良田、大新和满达桥一部分为城市供水型,满达桥一部分及周城为旱作供水型,南梁、暖泉、崇岗为混合供水型,大武口为生态供水型。
图7.6(一) 唐徕渠灌区各水管单位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图7.6(二) 唐徕渠灌区各水管单位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图7.6(三) 唐徕渠灌区各水管单位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
图7.6(四) 唐徕渠灌区各水管单位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