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现代化灌区的技术目标

4.2.1 现代化灌区的技术目标

(1)安全保障。村镇除涝标准达到排水设计重现期10年以上,重要城镇达到20年以上;农田防洪工程达到设计规范要求,灌区农田防洪工程建设标准达到20年一遇,重要或面积超过300万亩的农田防洪工程建设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灌区建立自然灾害(洪、旱、风、雹等)预警体系,具备完善的防灾减灾调度决策与应急响应系统,满足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要求。

(2)灌溉排水。灌区有效控制灌溉面积全部达到旱涝保收面积标准;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90%以上;水源工程满足灌区设计供水要求,工程状况良好,调度手段先进,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渠(管)道输配水工程完备,配套率达到98%以上;在严重缺水地区和渗漏严重的渠段,合理进行渠道防渗,提高输水效率的同时不影响灌区傍渠生态和植被;在丰水地区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渠段,采取生态友好型技术进行渠道整治护坡。降低渠道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与当地环境相和谐。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5;排水工程健全,农田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能有效调节和控制农田水分状况,避免作物遭受涝渍灾害,防止土壤盐碱化。根据需要和可能,建有沟渠人工湿地或水质净化设施,农田退水或排水对下游生态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

(3)管理与服务。

1)管理体系完善。建立灌区现代管理制度,灌区专管机构与群管组织对灌区的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职责清晰、责任明确,实现灌区无缝覆盖。万亩专管人员数量不大于定岗定编核定人员数量;在专管机构指导下,用水户协会等群管组织对灌区田间工程与灌溉用水实现自主管理,管理面积达到灌区面积的100%。

2)管理制度健全。对于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制定了管理条例、管理细则或管理办法;出台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管理办法。水价与水费计收制度合理。

3)管理能力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采用“3S”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灌区管理,灌区工程管理与用水管理实现信息化;具有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根据气象变化、作物需水等情况,进行灌溉预报和供水调度;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灌区专管人员中大专以上技术与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灌区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灌区服务及时高效。能够根据农业生产要求,适时提供灌溉排水优质服务;建有管理与信息公开网站,及时向用水户提供灌溉预报、灌溉计划、水费计收等信息,灌区管理公开透明。灌区经费满足灌区正常需求。灌区的水费收入、行政事业费、政府财政补助、其他收入等能够满足灌区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的日常需要,具有政策保障。

(4)效率与效益。因地制宜,在满足排水要求的条件下,以利水、亲水、活水、保水为目标,兼顾生态涵养和景观;田间工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农田平整、田块适中;灌水技术先进,达到田间节水灌溉标准。能适时适量为作物提供所需水分,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95%以上,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0[18];灌区管理设施健全,灌区分水配水、排水控制设施配套完善,关键分水配水、排水控制设施实现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斗渠及以上渠道、支管及以上管道分水口应具有灌溉计量设施,田间末级固定渠道量水设施满足管理要求;灌区路、桥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完备,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田间道路和林带布置与灌排渠沟相协调,风沙地区农田防护林带布设满足国家有关标准;灌排工程设计使用年限达到30年及以上。水分生产率达到1.4kg/m3以上。

(5)生态与环境。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指导下,以维持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及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构、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灌区生态环境建设基准及监测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生态调控技术措施,使灌区具有生产力水平高、复合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健全、水资源配置合理、生物多样性高、单位水量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等特征,是现代化灌区发展的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