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灌区供用水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5.2.2 灌区供用水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1)灌区供用水现状。2011—2015年宁夏引黄灌区年均耗水总量为35.95亿m3,其中耗用地表水33.43亿m3、地下水2.35亿m3、非常规水0.17亿m3。各行业耗水中,“农业+生态”耗水量为33.26亿m3(占92.5%),工业耗水量为1.72亿m3,生活耗水量为0.97亿m3

2015年宁夏引黄灌区人均用水量为1290m3/人,万元GDP用水量为261m3/万人,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为129L/(人·d),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为65L/(人·d),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9m3/万元,农田亩均灌溉用量为758m3/亩,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4。银川市用水效率相对较高,中卫市用水效率相对较低。

(2)灌区水环境质量。黄河宁夏入境断面下河沿全年水质类别为Ⅱ类,入境水质较好;出境断面麻黄沟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宁夏引黄灌区北河子沟、中卫四排、金南干沟、清水沟、东排水沟、中干沟、大合子沟、第二排水沟、银新沟、第四排水沟、第五排水沟、第三排水沟水体水质类别均为地表水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等。第一排水沟水质类别为地表水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氨。

沙湖水体水质类别勉强达到Ⅳ类,主要超标目为总磷、总氮、氟化物等;鸣翠湖水体水质类别为Ⅲ类,阅海公园水体水质类别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星海湖水体水质类别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宝湖、艾依河水体水质类别均为地表水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

宁夏引黄灌区潜水矿化度自卫宁灌区的中宁县、沙坡头区至青铜峡灌区的平罗县、惠农区逐渐升高。宁夏引黄灌区南部卫宁灌区较低,平均小于1g/L,银南河西平均小于1.5g/L,其中青铜峡小于1.7g/L,银南河东平均小于1.7g/L,银川至贺兰平均小于1.5g/L,银川以北灌区平均小于2g/L。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高锰酸盐指数(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项,评价方法为单因子评价法。宁夏列入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的水功能区共计18个,2015年6个水功能区不达标,达标率67%,其中沙湖景区水质不达标。2015年宁夏纳入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考核名录的共有12个水功能区,其中3个水功能区不达标,达标率75%。

按照水质考核断面所在市区进行水功能区达标统计,银川市有1个重要水功能区,现状达标率100%,石嘴山市有4个重要水功能区,现状达标率50%,吴忠市有2个重要水功能区,除黄河吴忠排污控制区无水质目标不进行达标评价外,另一个重要水功能区现状达标率100%,中卫市有2个重要水功能区,现状达标率100%。

(3)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途径。灌区农业生产应该符合所在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农业生产密度应不超过水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农业生产新格局应当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对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是构建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最经济的办法。众多研究和数据表明,我国化肥施用量已远超过经济最优量和国际标准量,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化肥减量技术体系建设应包括3个方面:一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通过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施肥技术,科学分析基于目标产量的施肥量,合理调整基肥、分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防止过量施肥;二是推广节肥增效技术,在化肥减量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无机肥配施,使用缓控释肥、掺混肥等,减少化肥损失;三是完善过程管理技术,完善基肥深施、肥料运筹、控制氨挥发等过程管理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推进灌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最环保的办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指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应合理布局农牧业生产,按照耕地承载力划分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宜养区;完善农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创新技术模式,完善技术标准。根据养殖规模、品种类型、区域生产条件等,研发相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技术集成模式,促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土地消纳配比、沼渣沼液还田等相关技术标准,实现综合利用、达标排放;探寻种养循环模式,把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