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形态,理论深度+实践温度

(三)创新形态,理论深度+实践温度

理论节目怎么传播才能更有生气、更有力量?这是办好电视理论节目必须思考的问题。把理论节目做活,避免枯燥单调,摆脱说教味道,提升节目大众化传播能力,怎么传是关键一环。要求理论节目创新理论引导和表达方式,在“可接受、有意思”上下功夫。近年来,电视理论节目一改过去的单一访谈解读形态,创新能力渐强。通过梳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一是采取“叙事短片+专家访谈”的形式,如《道·理》《时代问答》《凡事说理》,注重摆事实、讲道理,释疑解惑、凝聚共识。二是采用电视公开课形式,如《有理讲理》《中国正在说》《不负新时代》《马克思是对的》,发挥社科理论大家的权威性,让大家“登台亮相”,让名家“有理讲理”,打造传经论道电视平台。三是采取理论脱口秀形式,如《开卷有理》《社会主义“有点潮”》《理响新时代》,强调理论讲述的通俗化、大众化、故事化,增强理论宣传的黏合度。四是采用“专家访谈+互动”的形式,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一、二季专题节目,《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第一、二季专题节目,《理响中国》,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理论热点,进行及时有效系统地解答阐释。这一系列节目形态的创新表达,成为电视理论节目大众化之路的精彩注脚。

综合研究分析来看,一些演播室内录制的理论节目,还是更多以理论宣讲的元素呈现,与观众有距离感,隔着“一条小板凳儿”的距离。基于这种考虑加上充分论证,吉林电视台决心创新突破,把理论与实践融合作为突破口,采用“走进”纪录式学习宣传解读理论。基本思路是以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讲、传、做的理论实践形式来设计和呈现,根据学习实践主题,设计了“好学生”“好老师”两个基本人设,设定了“好老师”布置任务、“好学生”领任务、“学习进行时”、“好老师”点评、“学习手记”、“好好学习小课堂”等内容板块。

按照“七进”纪录式理论宣传节目的定位,栏目组先后走进农安县巴吉垒镇“新时代传习所”、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吉林省三河矿业公司、长春师范大学、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市雾凇岛、吉林省通用机械公司、通榆县、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几十个基层单位领域录制节目。通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百姓故事,为新时代新征程留下了生动鲜活的历史影像,记录了新时代中国的精彩故事,呈现出新思想引领下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实景化。《好好学习》围绕不同主题,走进不同领域,整期节目都是在实景中完成,采用实景记录的拍摄手法,跟拍“好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活动。比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栏目组“好学生”走进了一家矿山企业,带着“矿山中如何寻找绿色”这个理论之问,“好学生”下到四百米的矿井体验矿工生活,与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探访绿色发展理念给企业带来的新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仅拿“两山”理论而言,如何进行深入有效地学习宣传?最生动形象的学习宣传方式无疑是向生产生活取经、在实践中追寻答案。《好好学习》的每期节目通过记录“好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实践中融汇理论,通过实践印证理论,赋予理论学习新的生命力,大大激发了群众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图3 《好好学习》走进吉林市雾凇岛

2.生活化。电视理论节目要满足大众的需求,需要实现对理论的“平民化”视角转化,如何实现“平民化”?就要做到节目的“生活化”。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好学生”掰着丰收的苞米,听基层宣讲员向村民们讲解关于土地承包期的疑问,这样的生活图景充满人间烟火味道,再辅以“好老师”画龙点睛式的解读点评,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小落细落实,融入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节目录制地点从演播室转移到百姓火热的生活中,环节设置从预设主题、单一阐释转化为带着问题探求理论、带着理论解决问题,找到了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让理论宣传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

3.故事化。《好好学习》不仅要走进各个行业领域,还要强化纪实感,挖掘生动的发展故事,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每个发展领域、每名普通个人的关联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发挥电商的赋能作用。围绕这一主题思想,《好好学习》走进吉林西部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记录讲述了当地农民放下锄头、拿起键盘的精彩故事,通过互联网助力,原本几块钱的瓜子卖到一百多块,带动了乡亲们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该怎么理解把握?《好好学习》走进长春电影制片厂,回味激情岁月,感悟光影人生,挖掘感人故事,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扎根人民,写人民的事、抒人民的情、表人民的志、赞人民的美、圆人民的梦。有了故事这个载体桥梁,新思想自然熔铸于一幕幕生产生活的春秋光影中,理论学习也变得具体而生动。

图4 《好好学习》走进长春电影制片厂

4.杂糅化。说起理论节目,“高冷”“硬邦邦”是它以往给人的标签。观众觉得语言艰涩,表现形式生硬,多是居高临下、自说自话的传播视角,“口号式宣讲”“填鸭式”“灌输式”的刻板说教,不容易被人接受。为了做出创新改变,在节目形态表现上,《好好学习》嫁接综艺的外壳,融入纪录片的元素,融合最新电视技术呈现手段,以一种杂糅化的电视手段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节目不但要有思想,还要有情怀。节目兼具思想与情怀,观众才有共鸣、才有思考、才有感动。在《好好学习》第一季节目中,节目的最后都设计了“好学生”完成理论学习调研任务的PK环节,这种思想学习的PK就是综艺节目的元素,通过这种环节的设置,让思想理论内核更加生动、更富表现力和吸引力。比如《好好学习》走进“诗乡”农安县的巴吉垒镇新时代传习所的那期节目中,展现的是两个“学习小组”的“好学生”寻找诗歌创作素材的过程,最后两个“学习小组”用各自的诗歌来PK展现学习效果,诗歌内容展现的都是农民朋友的身边事、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最终的比拼结果由老百姓手中的苞米投票说了算,这种形式充满了烟火味道。在《好好学习》走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反映红旗品牌复兴的节目中,两个“学习小组”在探访一代代红旗人共塑红旗品牌的背后点滴故事后,结合“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一理论命题,创作了微视频,展现他们的学习体会,唤起了许多人对民族品牌的热忱。在节目中,还设计了一个“好好学习小课堂”板块,用动画动漫的方式呈现《习近平用典》,介绍古典名句的出处,阐释其蕴含的深邃寓意,重点解读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不难看出,《好好学习》这种“两端对接”节目模式已经十分清晰,一端是吃透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从中提炼主题、抓取关键词、凝聚思想精髓;另一端是全面了解中国发展实际,在具体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找典型、挖故事。再将两端通过精彩实例紧密生动地糅合在一起,讲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中国故事、吉林故事,力争每一期节目内容都能成为推动发展的生动案例。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艰深的理论只有寻找到恰如其分的落脚点,才能窥探到理论的深度,感知到实践的温度,仰望到精神的高度,品味到思想的锐度。以《好好学习》栏目为代表的“走进式”创新实践中,不论是理论宣传的实景化、生活化,还是故事化、杂糅化,既讲解理论“是什么”,又阐发背后“为什么”,更启迪人们“做什么”,让理论宣传更加有意思、有活力、有张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理论宣传与火热的生产生活相融合,这是对理论节目大众化的鲜活创新践行,有着广阔的挖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