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生产能力
对于媒体来说,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根本在于内容。特别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1.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依靠“本土化”和“贴近性”来打好“民族牌”“地域牌”,是加强海西州广播电视台少语节目生产能力的根本。在打好“民族牌”方面,独具特色的德都蒙古文化就是不二的选择。目前蒙古语节目只在广播上开设了一档《德都蒙古文艺》专栏,很难全方位展现多彩的德都蒙古文化。在下一步的节目创作上,例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说唱艺人以伊科里弹唱的形式,讲述英雄史诗《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被省内外学者推崇为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三个顶峰之一。通过开设《汗青格勒》(故事说唱),以便使这部史诗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普及,并使之能够真正起到激励民族进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等作用。在打好“地域牌”方面,海西州辽阔的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地理元素,是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探险,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以独特的地理地貌为依托、借助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传播手段,辅以无人机航拍、VR展示等极具感官效果的体验方式,地域特色将成为丰富节目内容、吸引观众眼球、拓展收视群体的一大利器。
2.把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作为提升节目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如今民生服务类节目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媒体的主流,做好接地气、连民心的民生服务类节目对提升媒体影响力具有显著的作用。海西州广播电视台现有的几档少数民族语言类民生服务节目,内容单调、创新力度不足,与广播电视传播规律、受众的收视、收听体验严重不符,很难有效聚拢观众、听众的收看、收听热情。这也成为全台节目创新、创优的一大难点和痛点,也是今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内容生产力的一大突破点。例如在今年新开办的蒙、藏、汉三种语言《海西新视线》节目中,就专门设置了民生关注类版块,2018年7月栏目编辑与格尔木电视台记者共同曝光了一起“黑校车”和严重超载的新闻,在随后的几期节目中持续曝光交通不文明现象,这些民生热点新闻就是将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百姓的关注点放在了首位。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民生服务类节目,零散分布在不同节目的这类民生服务板块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稳定的受众群体,很难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要积极借鉴内地优秀民生服务类栏目创办经验,量身定做符合海西当地实际的民生服务类节目,特别是在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方面,一定要摒弃说教式制作方式,充分把握受众的心理,以故事性、情节性提升观众、听众的收视、收听体验层次。